贺泓,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贺泓1965年1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古称邺城,肇起于商殷,始建于春秋,东汉时由曹操设为王都,是六朝古都,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贺泓儿年记忆,其家离“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所在仅一箭之遥,故儿年贫穷却又快乐时光,大多时间在铜台度过,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一步之遥却又咫尺天涯。从小便感受到了人文与自然的横经竖纬,打小儿便滋生了走出去的想法。从小便是学霸,连续跳级,十六岁便上了大学。时年,仪表堂堂,一米八三的个头,凛然长成了一条慷慨悲歌的燕赵大汉。人虽然高大却偏又心灵手巧,学术水平与动手能力,相得益彰。
走出去的想法在1990年实现,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留日获待遇丰厚的工作。却不甘心不满足于过精緻的私己主义的生活,断然放弃了日方急功近利千万年薪,而赴美利坚合众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后又去加拿大留学工作十余年。其间,除了在日本理研公司研究中心做过两年多柴油机尾气催化净化研究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固体表面科学和模型催化等纯基础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加拿大,贺泓跟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ohn
Polanyi教授研究化学界前沿的吸附状态下的光化学反应动力学课题。当时他已经在国际期刊发表表面科学和模型催化学术论文多篇,现在又跟随名师,学术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例如他1997年发表在Science
上研究Ni(100)表面碳化物甲烷化的文章中,发现二维石墨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并稳定存在,而在当时还没有石墨烯这个概念。后石墨烯获诺贝尔奖,故有人戏曰:贺泓若多个心眼,诺贝尔奖,就收入囊中了!
然而,贺泓偏就缺这个心眼。就在一路走去,鲜花自会相继开放之时,却毅然放弃国外他所钟爱的基础科学研究而选择回国,只因环境催化治理大气污染是他学以致用的专长,他毕竟是有魏晋风骨的燕赵后人,所为不言自明。个中故事多多,留待后述。我有七绝一首押平水韵为之感叹曰:
曹魏繁华贱魏晋,
邺城铜雀贵天真。
风流霾起雄催化,
气正还须燕赵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