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蕾切尔 卡逊与哲夫文学比较

标签:
哲夫杂谈五色共和水土中国水土保持 |
分类: 哲夫生态小说类 |
蕾切尔 卡逊与哲夫之文学比较
哲夫小按: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篇评论我的作品的文章,中西比较,以蕾切尔 卡逊和我的创作,深以为荣幸,因为蕾切尔卡逊夫人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女作家,故录在下边以资学习。本文见于百度文库:原文标题为《有关文学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想法》。 https://wenku.baidu.com/view/9819784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2.html
“狭义上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如此定义,表现了其具有的三个特点:现实性,主观性,形象性。古往今来,文学工作者走在各自时代的前列,或针砭时弊,或追求理想,或反映生活,或展望未来,归根结底,皆是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行现代化建设,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并没有完全改变,一些负面的东西依旧根植灵魂深处。几十年来,我国的作家殚精竭虑,用文字透析社会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一双锐眼去看穿隐藏在繁荣背后的危机。然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少有大的作品出现,即使有也多数关注社会资源,而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等反映较少。
诚然,这问题需要让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但笔者认为,此举治标不治本,中国现阶段的环境资源问题单靠管理是行不通的。这是人们观念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让社会公民认识到这个问题?如何改变公民的固有的不够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何让这个问题得到多数人的关注和思考?文学的教化功能此刻便凸显。
下面笔者以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夫人和中国作家哲夫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文学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蕾切尔卡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作家,一个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环保事业的伟大女性。她因经济问题而无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当地渔业管理局工作后,日间从事科研工作,夜晚进行环保问题的写作,曾向许多报刊杂志投稿,阐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1941年,她出版第一本书《海风的下面》。但这本书销量却很小,原因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这时,她开始越来越直接地撰文探讨环保问题。如过度捕鱼将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枯竭和生物链的断裂,超量抽取河水会造成水资源缺乏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等。之后一位鸟类保护区的管理员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DDT造成保护区内鸟类濒临灭绝,希望她能利用她的威望影响政府官员去调查杀虫剂的使用问题。她觉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在杂志上提醒公众,但没人愿意刊发,于是便有了《寂静的春天》的问世。卡森的文章发表后,肯尼迪总统的科学顾问就要求有关人员开展调查,不久,公布了相关报告,事实证明了卡逊的正确论断,致命的化学品确实在污染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大规模使用。
纵观她的一生,从无人重视环保事业到环保问题得到整个国家的关注,甚至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文学功不可没。细细想来,也唯有文学具有这个能力。一来文学可以展现的视野非常广阔,他不像大量的科研数据那样冰冷,也不像哲学命题那样高深,更不像国家明文法规那样难以令人接受。它立足于现实,却又有作者自己的科学性、前瞻性、长远性思考,可以说,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它又起到了呼吁宣传,凝聚人心的作用。二来文学的受众广泛,传播速度虽不及视频媒体但其对一个人的影响力要大得多。而且,一则新闻的价值可能是一天、一月或一年,但一本书的价值可能是几十年,一辈子,它影响的可能是一代人,几代人。蕾切尔卡逊夫人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总统、让公民、让世界都认识到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文学的力量可见一斑。
哲夫,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卫士”。文学创作的前期阶段,哲夫多以生态环境为题材,除了写一些中短篇和散文外,还创作了《黑雪》、《毒吻》、《天猎》、《地猎》《天欲》等生态系列长篇小说。特别是《毒吻》,后被改编成电影,不知影响了多少人。而1997年后,他因为许多读者只关注故事却忽视小说中的环保理念而毅然转轨,他说“只有纪实性的东西才可以直接干预社会”。于是他告别书斋,行路,著书。
1998年他赴淮河考察,跑遍了沿淮四省,由此催生《中国档案》。哲夫连续6年参加“中华环保世纪行”在全国各地的采访活动,足迹踏遍中国的主要山川、河流、湖泊以及林区。1999年,哲夫沿黄河走了8个省区,写下了长篇纪实《黄河追踪》。2000年哲夫随中华环保世纪行考察长江,走了13个省,行程2万多公里。创作出版了《长江生态报告》。2002年,他前后走访和调查了9个省区,酝酿了一部名为《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的长篇纪实,有人说,哲夫的书,是写出来的,更是走出来的。他说:“小说无非扬汤止沸,纪实不过隔靴搔痒,归根到底要回到人身上。”
哲夫的环保文学,一在真实,二在宏大。相较于蕾切尔卡逊夫人,他的风格更为犀利,文笔更为辛辣。但批判的同时,又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环境做了实地考察,特别是他的纪实和报告文学作品,或从高层决策角度,或从底层民众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他不仅是提出问题的人,还是解决问题的人。这便使得其作品在教化人心的同时又有为高层决策提供指导的作用。而他在创作过程中所坚持的“真实”“以人为本”等原则也是环保文学所必需的。
而再来对比分析两者的小说,卡逊夫人的小说,语言优美平实,平易近人,以一种冷静的笔触记叙。且少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这对于读者来说,更易接受。而哲夫的作品,批判力更强,且多运用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进行创作,如《毒吻》,想象奇特,讲述一个孩子天生剧毒,自己的父母,恋人都因自己死去,最后他自己啃噬了自己。然而这样的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并不受欢迎,便使得其作品的教化意义被弱化了许多。哲夫的知名度不大或许有这个原因。但无法仅以以这一点来否定其作品的文学价值,这种作品,带给人的震撼力才更巨大。
综合两者,可以发现,新时期的环保文学作品,一要注重可读性,二要注重批判性,三要注重科学性,四要注重人文性,四者不分彼此,缺一不可。作个比喻,这便像一个人,可读性为外貌,批判性为思想,科学性为知识,人文性为涵养。
后一篇:哲夫:悠悠万事 惟此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