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不存文学焉附
写在圣诞节的几句话
哲夫
今天是圣诞节,虽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但地球村半数人在过这个节,无妨便中说几句吉利话,互相祝福彼此。今日圣诞,明年圣诞,圣诞礼物何其多!
细想起来,地球当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最初的圣诞礼物。只是如今的地球,随着圣诞节的来去,已经千疮百孔,天不再那么蓝了,山不象过去那么秀了,水也肮脏了,呼吸也不通畅了。圣诞节的欢乐中潜藏着莫大的环境忧愁。居安思危已经不是一句自我的警告,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到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危机。
如果继续下去,便会加速地球的衰落,届时便没有圣诞节好过了。
周仕凭先生微博有言:文学的没落,可以说与环境污染同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喜爱文学是青年人的必备素质。随着经济发展,污染加剧,文学也成为第一个走向没落的牺牲品。自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十八大又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我们有理由呼吁环境文学,毕竟她是一种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与美学追求的文学。
诚哉斯言,感慨良多。看看南北极,问问你的肺你的饮用你的身体,便知端的。地球可资人类过好日子的资源和环境,多乎哉?不多也!好不好?危乎哉!
人类生存没有环境资源的有力承载和基本保障,无疑会万事皆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之于环境,是皮和毛的关系,没有天那有地?没有地那会有人类?穿越并解构一句老话:环境不存,文学焉附?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致力于描写人类的生存状况。文学即人学,生存二字最接近人类的本质,也最接近文学的本质。生存环境一旦溃灭,一切学科都将荡然无存。环境保护不是慈善家居高临下对芸芸众生的关怀,也不是佛家悲天悯人的慈悲为怀,而是一种自觉自愿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救行为。文学应真正发挥文学的作用,真正融入到人类的生存活动之中,唤醒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分国界、肤色、民族,合力保护地球。
我想,这大约就是当下文学该承担的义务之一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