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夫:宁死也不做官的人今天有木有?

(2011-09-02 16:35:01)
标签:

哲夫

绵山

大罗宫

介子推

清明

杂谈

哲夫:宁死也不做官的人今天有木有?

龙是如何抓猪捉王八的

绵山六迭小记

哲夫 

   

山西境内介休绵山,峰涧林泉湛然如世外仙境,可谓处处有景;人文地理荟萃若藏宝之地,步步有典。相传春秋时人介子推,随重耳逃亡途中,曾割自己的股肉熬汤给重耳喝,论功行赏时却隐而不仕。晋文公求贤心切,放火烧山以逼出介子推,孰料子推宁死不出,与其母双双被烧死在绵山大柳树之下。临死还不忘留诗以剖明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磊落心旌:“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晋文公因此懊悔不已,捶胸顿足,悲不自胜,为纪念介子推尽忠而不图报的高风亮节,下令封老柳树为清明柳,在介子推忌日,举国寒食,以志其哀,以明其贤,以彰其忠义耿烈之风范。故尔,先有寒食而后有清明,绵山逐成寒食清明的发祥之地。

 

天造地设的是,寒食清明除纪念亡人,恰好也是草木萌动万物苏醒之际,便与欣欣向荣与春回大地,有了宿命般的关联,自然也与人们在阳春天气踏青寻春有了连带。姑且不论兹事体的个中深意时人能明白几层?这个封建时代的故事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是否还能撼动人心?我只想在秋风已然萧瑟的当下环抱双臂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寻找一丝慰藉,你冷吗?想要一丝暖意吗?

 

想要就不妨试问:割自己的肉给人吃还不求回报,宁肯把自己烧死也不肯出去做大官的人,是不是很傻很天真?在今天还有没有?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以此公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当不为过也。

 

东汉年间绵山即始建规模不等的寺院,且几经废兴,唐代被敕封的空望佛田志超,开中国汉人成活佛的先例,与净土宗创始人昙鸾,可为绵山佛教界的头面人物。

 

绵山道教大罗宫最是有名,所谓“三清上,曰大罗”也,据称为道教之最高境界。

 

此宫始建于唐玄宗时,毁于兵焱战乱,原址重修于近年。该宫匠心独运,巧为布局,依山傍势而构筑,青砖琉璃,层楼迭阁,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集道教殿宇之大成。宫殿面积达一万多平米,嵯峨于峭壁之上,参错于天地之间,被誉为天下第一道观。其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拟可直追西藏雪域高原之圣境布达拉宫。

 

这种儒、道、释,三教合一,同时发育的良好格局,殊为难得;天、地、人,三位一体,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境界,意味深长,所以我为此专门写了一幅对联称赞:

 

仿崖边圣乳泉,造化款款,细诉自然衷曲:清音溅溅,三花聚顶,四时不凋,泌博爱平等沛沛丰乳,以哺天、地、人,捻断佛珠沧桑散。

 

拟谷畔抱腹岩,历史幽幽,远唱人文心声:疏影绰绰,五气朝元,十方共济,袒民主自由便便大腹,予怀释、道、儒,扯破袈裟乾坤聚。

 

堪可矜夸的白云洞,高悬于绝壁之上,乃自然奇观中的气象之谜,洞中每有白云飘出,即为阴雨前兆。白云庵内的唐代《金刚经》石刻更为稀世文物。正果寺中,佛家至宝“包骨真身舍利”达十六、七尊之多,这在中国各大寺观之中是少有的,为绵山独有的镇山之宝。

 

凡此种种,不可胜数,不一而足,难以分门别类,逐项罗列,巨细枚举。

 

自然之功运,地理之殊异,山水之形胜,神工鬼斧,人杰地灵,白水洞石,花鸟虫鱼,如此这般,可谓集天地人之大成大美大智者也!人文使然,历史巧合,天造地设,使绵山成为清明之源缘,儒家之祠坛,净禅之圣境,山水之福地,天上之人间。如此这般。

 

因为时下多罹患狐疑与偏听偏信,还喜欢无中生有,无限放大,黑白混淆,是非颠倒,偏执于一辞,所以需要提醒的是,切忌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姑妄不可矜夸,寻常不能雌黄,无端莫轻下褒贬。我说了也不算,非亲力亲为,亲历亲见,观摩之,揣度之,眼见为实,舍此无他法也。

 

我往来此山,不下于十数次,每有所得,从不走空,便是一例。

 

朋友设问:不都是些新修的景观?不还是为了掏空游人的钱袋?值得如此感慨吗?

 

我答曰:太值得了!这是个被相对论统治的世界,一切皆相对而言。投巨资于地方上的生态环境建设,于旧址之上恢复修筑原本就有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这个无烟工业,这钱赚得何等地心安理得。比继续投资建污染企业破坏生态环境不知要干净多少倍!美好多少倍!积德多少倍!

 

何况,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放眼过去、现在、未来,纵观世界人类之发展,那一国那一族那一地的人文景观是天生的?是胎里带来的?举凡人文景观,有那一样不是人造的?

 

还是老话说得好,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就是百年。现在修建的新景观,倘能留存下去,百年之后,便是旧文物,说不定能成为一笔价值不菲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未可知。

 

不日前,我写了一组六迭古风,记下了对绵山的感触。

 

又有朋友不理解,问我说:你为什么不写律绝?何以总是古风伺候?

 

我笑曰:诗歌初始,原本为民间风,见景生情,托物起兴,如童谣、夯歌、号子、山歌、酸曲、信天游、爬山调之类,哼哼哈哈,咿咿呀呀,顺气抒情而已。除上口之外几无讲究。后成风、成雅、成颂、成诗三百。同时也成了多事之因,掣肘之果,成了望而生畏的清规戒律,成了一种束缚和禁锢。这样一来,基本上剥夺了劳动者成为诗人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工的打磨,渐成一款书斋中的迂腐学问,遂沦一些个中人的无病呻吟,最终演化成一族专门人的营生。

 

这让我想起去运城关帝庙的时候,庙里竖有石柱多根,上有龙抓猪、捉王八、掐玉米等等的雕刻图案。此民间风也,龙抓之纯真与率性,亦如为文,原无定法。中国地域广大,人的口音十里相异,广东话八声而普通话只有四声,难求一律。故不想入旧窠,因辞害意,就奉行拿来主义,挑挑拣拣,只用自己喜欢的起承转合对仗之法,唯求对自己口音的抑扬顿挫和心灵泰然负责,而不甚拘泥于他人的眉高眼低抑或是社会的音韵铿锵。此乃被边缘化的异类境界,本不足与人道之。

 

不过,既然已经说开,不妨以小见大。有点儿类似于绵山大火的熄灭,或介子推这类人的薪火失传。意味着在寒冷袭来的时候,尤其是冬天,需要当下的人们各自点燃各自的炉火,自己拥抱自己,自己温暖自己。表面上是置身于现代化的金粉繁华灯红酒绿,诸事皆可以无忧无虑,形而下的身体,似乎是温暖和舒服了,可形而上的心灵,却越来越瑟缩和别扭。自慰已成时尚和必须。

 

许多人渴望重觅“花间一壶酒”的那种迷惘而惬意的过去,希望能点燃诗意的“红泥小火炉”来给陷入现代化冰河期而颤栗瑟缩的心灵取暖。遗憾的是古朴的火焰,已经熄灭于过往的岁月,不可能重新点燃了。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际,我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绵山古风六迭》,本意是想借此唤取些个曾几何时的忠义千秋,截取几段不会再来的纯真岁月和简单情愫,寻找偌干失落在繁华深处的古道热肠,来装饰一下急功近利为富不仁的社会,慰藉一下喧嚣浮燥的心灵,返朴归真一下我们自己。窃以为,从里到外,彻头彻尾,这都是一首真古风。

 

谨此记之。如下:

 

此山过往多少次,总能觅得好景致。缥缈楼阁袭仙衣,嵯峨殿宇执神器。

色浓只因黄昏近,汤沸莫非红日迟。回回送伊好图词,次次教人惹相思。

 

峰峦云寒雾霭起,涧谷水软翠黛织。净土昙鸾包骨坐,古佛空王拈花睡。

四散乳珠山水拾,十披袈裟风月遗。蜂房泉住释道儒,抱腹岩居人天地。

 

无须亲往且梦游,未必登临可身寄。凡胎刚到大罗宫,真身已至正果寺。

云爱崖古庙新鲜,鸟喜涧空谷幽邃。一羽一毛通道德,一叶一石达仁义。

 

天梯忽退意稍安,栈桥乍现心复悸。跌落两枚菩提子,溅起百树莺燕翅。

栖贤反正够风流,水涛横竖足妩媚。满坡浮名晋侯赐,几畔沉荫阎公植。

 

倘失当年寒食白,岂有今日清明翠。磊落班头志轩昂,诚信魁首思睿智。

凭空凌虚引富入,披荆斩棘搜穷出。忠勇惠施义安村,精诚泽及介子祠。

 

饮尽日月罢歌吹,殊胜还推绵上醉。三盅迷惘难了情,九杯懵懂天下事。

方知春秋真意思,不忍众生负苦累。世故人情似油腻,功名利禄若癣痣。

 

哲夫:宁死也不做官的人今天有木有?

哲夫:宁死也不做官的人今天有木有?

哲夫:宁死也不做官的人今天有木有?

哲夫:宁死也不做官的人今天有木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