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夫: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山西环保

(2011-02-24 13:53:59)
标签:

刘向东

山西

蓝天碧水

污水处理厂

二氧化硫

杂谈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山西环保

美好的祈使句

山西乃至中国的环保定律

千溪万壑流向东 
 (山西之变——中国内陆一叶的环境聚变)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李景平 2011年01月17日 11:41
--------------------------------------------------------------------------------

哲夫: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山西环保


  领导批示

  2011年1月7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山西环保工作汇报材料上批示:“成绩明显,任务艰巨,再接再厉。”

  2011年1月6日,山西省省长王君在山西环保工作汇报材料上批示:“刘向东同志,省环保部门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取得新的成绩,为全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新的一年刚刚开始,特向环保战线同志们问好,望在2011年做出新的成绩。”

  ●由环境污染大省向污染治理大省转变

  ●由污染治理大省向环境改善大省转变

  ●由环境改善大省向生态恢复大省转变

 

  ◆中国环境报 记者 李景平

 

  中国新世纪环境保护进入翻天覆地的时代,山西新世纪环境保护也进入翻天覆地的时代。

 

  2011年1月6日,刚刚进入新春之际的山西,一个低碳型的环保电视电话会议,开启了山西环境保护新的春天。

 

  刘向东,这位掌舵山西环保新政5年的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为山西环保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性改变之后,又为山西环保的未来5年描绘出了蓝天碧水的宏伟蓝图。

 

  山西之变变在哪里?

 

  山西环保是在污染之中、顶着污染之重突围的。

  山西环保是在突围之中、打着攻坚之役跨越的。

  刘向东说,山西从2006年提出“不要污染的GDP”,到2010年提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从2006年提出“宁可牺牲GDP,也要摘掉污染帽子”,到2010年提出“气化山西、净化山西、绿化山西、健康山西”,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山西环保部门顽强拼搏,山西全社会竭诚尽力。至此,山西污染减排攻坚、蓝天碧水工程和环境保护各项目标,全部提前超额完成。

  山西新世纪环保第一个10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污染减排之变

 

  2010年,二氧化硫预计减排2.54万吨,减排幅度为2%,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十一五”期间,全省二氧化硫预计减排24.8万吨,减排幅度为16.3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山西省减排14%(21.2万吨)的约束性指标。

  2010年,化学需氧量预计减排1.04万吨,减排幅度为3%,提前完成了全年任务;“十一五”期间,全省化学需氧量预计减排5.3万吨,减排幅度为13.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山西省减排13%的约束性指标。

 

  环境质量之变

 

  空气质量显著提升:2010年,11个省辖市中有10个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达到95.1%,84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达到95.9%。与2005年相比,11个省辖市平均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61.9%,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47.2%,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73.2%。纳入国家考核的5个重点城市全部摘掉了“黑帽子”,全国倒数22名内已没有山西省的城市。

 

  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断面首次下降到51.5%,汾河上游水质20年来首次达到Ⅰ类水质标准。国家考核的9个断面全部达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断面比例下降11.6%,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26.8%。完成城镇205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74.5%,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扣除本底值的达标率为100%。

 

  蓝天碧水之变

 

  2010年,蓝天碧水工程“化学需氧量、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水土流失治理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等4项指标提前完成,至此,蓝天碧水工程36项指标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蓝天碧水工程22项指标提前两年完成,10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11个省辖市集中供热率、气化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4.9%、14%、64%和39%。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80%以上的县实现了集中供热;大运高速公路“绿色环保走廊”初步建成;3个地级市、两个县级市、6个县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市县。

 

  生态建设之变

 

  全省共创建1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创建154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47个省级生态文明村。实施“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奖励6000万元;建立了汾河、沁河源头两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编制完成《山西省生态省建设纲要》,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源普查工作成果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全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与修复现场会在山西省召开,为全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提供了典型经验。

  2011年1月7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山西环保工作汇报材料上批示:“成绩明显,任务艰巨,再接再厉。”

  2011年1月6日,山西省省长王君在山西环保工作汇报材料上批示:“刘向东同志,省环保部门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取得新的成绩,为全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新的一年刚刚开始,特向环保战线同志们问好,望在2011年做出新的成绩。”

 

  山西之变 变从何来?

 

  山西新世纪的第二个五年,是山西环保创新的五年。

  刘向东概括指出,这五年,是污染减排力度最大、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五年;是环境基础覆盖最广、环保惠及民生最多的五年;是环境立法最多、执行力最大的五年;是机制体制创新、部门联动最融合的五年;是环保服务意识增强、环保作用发挥最好的五年;是环保投入最多、能力建设规模最大的五年;是环保考核体系完善、奖惩兑现到位最多的五年;是环保地位提升、综合作用发挥最好的五年;是全社会环境意识提高、群众环境权益保障最强的五年;是公众参与、媒体关注最集中的五年。

  山西20世纪30年的环境问题,集中暴发成为山西21世纪之初的全国污染之最;山西21世纪5年开创的环境保护道路,集中改善了山西过去30年积累的污染顽疾。

 

  政府履职 主官履责 是山西之变的重大关键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将城乡生态化作为实现建设新山西的路径和战略目标强力推进,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研究环保工作。

  在前不久巡回观摩检查中,书记、省长每到一地都要对污染减排和环保工作提出要求,强调“抓治污和空气质量也是抓民生改善”。分管副省长深入调研,加强指导,靠前指挥,解决问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对环保工作的专项批示达400余次。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形成了政府履职、主官尽责的良好环保氛围。

 

  瞄准重点 戮力攻坚 是山西之变的强势举措

 

  山西始终把污染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进工程、结构、管理减排,提前两年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机组烟气脱硫设施建设任务,焦化企业实现焦炉煤气全脱硫,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淘汰钢铁、焦化、水泥、电石、铁合金等行业落后产能1.3亿万吨、电力443.77万千瓦。对1041个规模以上项目实施了总量置换,否决各类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总量置换要求项目1430个,涉及投资2012亿元。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是山西之变的有效方式

 

  2006年6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11个市全部建成了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厂,32个县(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26个县(市)建成集中供热工程,17个县(市)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持续开展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长治、晋城实现了建成区内无污染企业的目标。开展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11个市县成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健全法制 严格执法 是山西之变的根本途径

 

  山西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出台了《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等3部地方法规和80多项环境管理规范性文件,为强力推进污染减排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依法开展了20多项声势浩大的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依法关闭各类违法排污企业和设施7839个,停产治理2385个;安全收贮放射废源995枚。执行行政处罚2.1亿元,征收排污费突破100亿元,连续5年征收总额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机制 奋力探索 是山西之变的强劲驱动

 

  2010年,实施了地表水跨界水质考核生态补偿,共扣缴生态补偿金19117万元,奖励生态补偿金10600万元。山西省被国家确定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省,完成全国最大一笔二氧化硫排污交易1.4万吨、近9000万元。“十一五”以来,山西建立并实施了“部门联动、区域限批、自动监控、末位淘汰”等为重点的环境执法新机制,国务院简报特别摘登了山西的部分典型做法。创新环境经济激励政策,对1259家企业实行3.3亿元差别电价,对2548.6万千瓦机组落实脱硫加价近62亿元。

 

  着眼转型 撬动发展 是山西之变的必然选择

 

  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山西环保跟进服务,按时完成205个扩内需保增长和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的环评审批;对135家焦化企业降低排污费征收标准,减免排污费约17.36亿元。“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审批建设项目14024个,总投资达1.2万亿元,对610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环保竣工验收,验收率是“十五”期间的8倍。从近3年全省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情况看,服务产业、民生工程、重点工程等基础类项目投资已高于资源型传统产业项目,产业结构优化逐渐显现,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强化考核 奖惩问责 是山西之变的组织保障

 

  山西坚持将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作为推动各级政府落实环保责任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环保考核奖惩制,先后对80名环保不作为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否决72个单位和个人的评先评优资格,对环保工作突出的县市给予8000多万元奖励,有力地推动了各级政府履行环保责任。

 

  加大投入 提升能力 是山西之变的坚强支撑

 

  山西“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用于环保治理资金达46.9亿元,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约982.4亿元,约占到“十一五”环保规划总投入122%,是“十五”时期全社会环保投入的4.25倍。环保能力建设资金13.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2.8倍,有效地提高了环境监管的技术支撑和综合管理水平。

 

  山西之变 变向何方?

 

  2011年,山西环保又与乘势而上、大为大变的战略机遇期相逢。

 

  刘向东激情洋溢地说,这个战略机遇期体现在,一是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并将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二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将“城乡生态化”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成为建设“四化山西”的重要抓手和内容;三是国家综改试验区试点、国家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生态省建设试点、国家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试点在山西实施,为山西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先行先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西环保又在向新的起跑线提升,山西之变又瞄准了新的目标。

 

  新的承诺:瞄准未来之变的环保指标

 

  污染减排:在国家下达约束性指标之前,山西初步确定的年度减排目标为:在2010年的基础上,二氧化硫削减1.5%、氮氧化物削减1.5%、化学需氧量削减2%、氨氮削减1.5%。工业烟尘削减2%、工业粉尘削减2%。

 

  环境质量:11个省辖市空气优良率达90%以上,增加一级天,提升二级天标准,减少三级天。10个省辖市、60个县稳定达国家二级标准,太原市争取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继续保持重点流域地表水稳定,重污染断面比例下降2%左右,确保饮用水安全。

 

  蓝天碧水:在13项指标、八大工程方面实施蓝天碧水提质工程。2011年要完成“十二五”目标的20%。

 

  生态环保:开展农村乡镇环保设施全覆盖试点,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庄。

 

  环境安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危废处理率均达63%以上,废弃放射源收贮率达100%。高度重视和及时处置环境事故和防范次生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新的冲锋:确定未来之变的减排任务

 

  二氧化硫减排:加强火电行业脱硫设施升级改造和运行监管;推进冶金行业脱硫设施建设;实施焦化行业精脱硫工程,启动建材、金属镁、铝等冶炼行业工业炉窑脱硫改造;完成煤矸石制砖和废渣制砖炉窑脱硫设施建设。未实施脱硫改造的集中供热锅炉,一律淘汰取缔。

 

  氮氧化物减排:完成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大同第二热电厂等3家火电厂脱硝试点。五大电力集团、国际能源、国际电力公司率先带头开展电厂脱硝工作。开展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减排试点。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与管理。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完成18座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和15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完成太原市城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或分散式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工业园区、风景名胜区、高速公路服务站、城镇医院等污水处理设施。

 

  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减排:电力行业必须实施电加袋为主的除尘改造,水泥、建材、铁合金、电石、冶金、有色、金属镁必须配套高效除尘设施。2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要采用袋式高效除尘技术,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必须使用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煤粉锅炉和热泵技术。

 

  刘向东说,面对新的压力,污染减排监管将更加严厉。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选址选线与规划不符布局、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超环境容量新增项目以及“两高一资”项目,一律不批。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先减后建”制度。

 

  新的攻坚:打造未来之变的样板工程

 

  “十二五”期间,要将“蓝天碧水工程”范围从现有的11个省辖市、32个县(市)扩大到山西“一核一圈三群”范围的11个省辖市、66个县(市),涵盖了全省排污总量90%以上的区域,并将原来36项考核指标合并调整为13项。

 

  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2011年要重点解决城市冬季污染反弹顽症。各地要着力从集中供热、燃煤污染、城中村锅炉及建筑工地、道路运输、物料堆厂扬尘污染等方面实施综合整治。太原市环境质量要率先改善,争取用两年时间将太原建成“蓝天白云”之城。环境空气质量只能改善提升,不能倒退回潮。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1个省辖市要全面启动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66个县要建设集中供热和垃圾无害化设施,启动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立标工作。加强一级水源地保护区监管,完成二级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所有污染源取缔关停搬迁治理,严禁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新建任何污染企业。

 

  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实行严格的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对汾河沿岸不达标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对涑水河、滹沱河、文峪河等污染严重的河流实施全面治理;对沁河、浊漳河等达标河流及洁净水域水质实施保护;对娘子关泉等19个岩溶大泉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保护。

 

  加强“绿色环保走廊”建设。将“绿色环保走廊”建设扩展至全省境内3000公里高速公路沿线。高速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严禁新建重污染项目,搬迁、关停取缔现有排污不达标的企业。

 

  新的创建:造就未来之变的生态品牌

 

  确定生态立省环保强省战略,落实《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优化产业布局。实施“2+10”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推进10个矿区和15个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强化汾河流域矿井水深度处理;抓好4个煤化工企业拆除场地土壤修复试点工作;逐步建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三级垃圾无害化处置网络,减少城乡面源污染。

 

  突出抓好11个省辖市和28个县(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实行挂牌督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突出抓好辐射、重金属、危险废物等重点领域,完善制度政策,建设环境风险防范、预警、应对、处置体系。

 

  新的机制:打出未来之变的环保铁拳

 

  落实责任,强化考核问责。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履行对环境实施统一监管职责。山西省委、省政府将对“十一五”以来“目标责任制、污染减排、蓝天碧水工程、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等指标进行考核,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奖惩。

 

  严格准入,恪守环保底线。将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准入标准,在经济园区和产业项目的环保审批中,不符合循环经济的产业项目要严格限制,符合循环经济的项目将优先审批。要恪守3个环保“底线”:重点工业项目必须远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汾河沿线、高速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严禁布局污染型项目;各市县建成区内不得新建污染型冒烟企业,已建成的要退城进园。

 

  抬高门槛,严格排放标准。强制实施焦化、电力、建材等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省辖城市新车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欧Ⅲ)尾气排放标准;重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要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提升环境空气二级天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要按照优化调整后的98个监测断面组织开展监测和考核。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信息交流机制。

 

  创新手段,强化环境监管。强化自动监控作用,要把新增的约束性指标纳入自动监控范围。严格排污许可管理,对排污许可证实施年检审核。认真开展企业“绿色评价”和银行系统绿色信贷评价,对重点企业环境行为分季度进行综合评价定级,并向社会公布;对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支持环保事业发展等情况按季度进行评价,落实企业信贷准入“环保一票否决”。

 

  完善机制,激发治污活力。启动实施排污权交易,逐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要对现有重点污染源初始排放权进行核定,在有条件的市和企业开展征收重点污染源有偿使用费用试点。完善跨界环境生态补偿,促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用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保障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实施。实施污染物超量减排补偿,对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或超许可排放量的实行减量奖励超量处罚。

 

  加大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各级政府在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把对生态环保的投入列入重要内容。加快监察、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建设进度,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体系。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参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建设、管理、运营,尤其要创新现有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行机制,确保发挥作用。

 

  履职尽责,服务转型跨越发展。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对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开辟环保“绿色通道”,扶持环保型优势项目。要增强责任意识,关键时候敢负责,重大问题勇担当,复杂局面善驾驭。要提高公信度,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要强化执行力,说话掷地有声,干事确保见效,切实做到有部署就有执行,有执行就有监督,强化舆论宣传和监督,提高公信力。

 

  惩防并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用制度的约束力规范各级干部从政行为。对失职渎职等严重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责任追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促进科学发展能力、反腐倡廉组织协调能力、有效防治腐败能力、依纪依法查办案件能力,依纪依法履行职责。

 

  山西环保吹响了新的号角,山西环保发起了新的冲锋。在山西环保跨越的战场上铺开了新的激战,山西之变,将越变越绿,越变越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