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夫专栏】朝闻道夕死于道

(2009-08-26 21:25:41)
标签:

宗教

闻道

道家思想

圣人

哲夫

杂谈

朝不闻道夕死于道

哲夫

 

《说文》对道的解释是:道,所行道也。《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汉?王充《论衡?道虚》,是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出处,此剧可比世界各国诸种名剧,莎士比亚亦不逮。此剧衍生迄今,风流千古,任世事人物如百变棋局,从不更易一字初衷。敷演世事,屡演屡红,有试必爽,常盛不衰。时下更是红极一时,风头正劲,不可不看,不可不演,不可不追捧,不可不打诳语:“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唐人贯休杂曲歌辞?行路难五首一,于道多有讥剌,只是此道非彼道:负心为炉复为火,缘木求鱼应且止。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

 

李衍题剑门诗中,有两句,窃以为意趣殊异,道德与江山大比拼,道德竟不幸输于江山之下:道德虽无取,江山粗可矜。回看城阙路,云叠树层层。

 

古人也有失意之时,不论其多失意,只要走入自然,有多少颓废郁闷亦可破解,虽然愤世嫉俗于红尘俗世道德的不相宜,尚可自慰于无限江山大好风物的差强人意,大有生趣可觅。

 

今人已经没有这个福,郁闷时出去散心,走很长的路也寻不下一个花香鸟语山清水秀的地方,上有烟尘缠头,下有垃圾绊脚,鼻中多有异味,眼前少见锦绣,耳边难得清静,还要防扒手掏腰,黑恶绑票。追想古趣,揣摩今意,能不惊出一身冷汗,向时人惕然惊呼:“道德不足取,江山无可矜”,吾等时人,情何以堪之?爱何以趣之?生何以欢之?死何以安之?危矣!险矣!

 

真正的道,发仞于春秋后期,先称道德家,后称道家。开山者系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而道是永恒的。老子认为:“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使民无知无欲”。认为 “反者道之动”,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涤除玄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老子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问老子:“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我解曰:善与德合,德与道合,神与形合,则为“道德”。

 

继之者有关尹 、庄子、彭蒙、田骈等。庄子解老最多也最权威,他说: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道不可闻”,“道不可见” ,“道不当名”,认为道“无所不在”。“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安时而处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成“有为”。韩非子说:“德者道之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谓之得”。又解之曰,“道为功,德为用。”管子曰:“道之为物……其中有精”,《淮南子?原道训》则认为“ 道 ”是包含着 阴阳二气的统一物。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宋明理学对道家思想亦有所吸取。对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影响,汉时出现过“文景之治”的盛世。东汉时,黄老之术与谶纬之说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教派形成,山头林立,各执一端,望文生义,千岐百辙,抱残守缺,便开始走下坡路了。道之衰微与“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有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泥古不化和妄自尊大造成的。浮云野鹤,各自为政,无为而治,后继薄人,继承多而发展寡。沦为步罡踏斗、练气吞符、羽化登仙、长生不老的子虚乌有和一揽子的红尘笑柄之中。渐成黔驴,技穷于洋装菩萨的乘虚而入,后来就“飞入花丛都不见”了。

 

唯物主义史观对道的冲击也十分巨大,而真正的寿终正寝却在文革之中。思想之门禁首开之时,道先怯生生的回来,拜在文学门下,做个小点缀小吹捧。德却被遗忘尘封在封建余孽的故纸堆里腐烂发霉,偶尔被捡起派一下用场,也被耻笑的体无完肤。躲避崇高、讥讽品德、贬抑良知、分裂人格、视利益驱动为爹妈、隔夜的金子是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为富不仁,巧取豪夺,已成新的社会时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