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夫:寒食何以被清明吞没(人文生态)

标签:
寒食节清明哲夫介子推阎吉英 |
寒食何以被清明吞没
(人文生态)
哲夫
寒食与清明的出处山西介休绵山--阎吉英先生斥巨资修覆的景观
1、欲得清明,先举寒食
在中国,以纪念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无非只有端午节与寒食节而已。时人对端午节还多少知道,对寒食节却觉得陌生的紧。甚至在“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节气歌诀中也找不到寒食节的踪影?
莫非是寒食节较端午节设立的晚?非也,据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的确凿记载,寒食节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要早358年。
难道是寒食节纪念的介子推比不上端午节纪念的屈原长的酷或是事迹生动?也不是,唐代诗人卢象有《寒食》诗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诗中所述说的是春秋列国时期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途中饿的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端给他一碗肉汤喝,使重耳得以恢复体力,与大家一起走出蛮荒之地。过后重耳才知他喝的那碗救命的肉汤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熬的。重耳发誓一定要报答介子推。
后重耳得国成为晋文公,重赏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肯争宠邀赏悄然带着母亲跑到山西介休的绵山隐居。晋文公知道之后,亲自去请介子推出来做官。绵山地势险要古木森森寻人不易。有人献计在绵山三面放火逼出介子推。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灰飞烟灭后,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已经被大火活活烧死。
晋文公恸哭不已。装殓介子推时人们从树洞里发现一纸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五衷铭感,为纪念介子推不恃功邀宠忠义千秋的高风亮节,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名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日,普天之下,不得举火起炊,要禁火寒食。
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名为清明节。
2、寒食禁火,清明插柳
汉时寒食节在山西的民间,备受重视,要禁火一个月。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对此有点不乐意,阿瞒龃龉在心久矣,“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故拟旨禁绝,“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后,纪念活动得以恢复,虽然纪念时间缩短为三天,可纪念活动却推广到全国各地,使寒食节期间的禁火寒食成为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寒食三日山西人多以凉粉、凉面、凉糕、炒奇、炒面等为食,并要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枝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从古代诗人所写寒食诗篇也不难看出历朝历代对寒食节的重视。
草木萌动,万象更新,远足踏青,咏诗作赋,众矣。
据称历朝历代咏寒食节的诗歌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我喜欢的有苏东坡《和子由寒食》: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还有苏轼在宋元丰三年二月因“乌台诗案”发谪至黄州写的两首寒食诗,曲水流觞,被後人称为《黄州寒食诗帖》,为苏轼存世书法作品中最佳者,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其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其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成名之作《寒食》则备足风流:“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如此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一个节日,现在怎么会了无痕迹?消失的无影无踪呢?
这还要怨到晋文公头上,为纪念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大有深意之句,晋文公把寒食过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所以在古人眼里寒食与清明是一个联体节日,寒食即清明,清明乃寒食,二者不可分焉。便连许多古人的寒食诗篇之中,也是如此,浮在之上的是寒食而非清明,断无今人只知清明节是给死者上坟烧纸钱的日子而不知寒食节之由来。
不肯相与的是好事者的历史,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中国传统文化大观》也据此记载说:“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同样传承有汉文化的韩国,迄今仍然保持着寒食节春祭的传统,难怪韩国会申报中国节日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们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似乎比我们更执著。
成也文公,败也文公,寒食节就这样被清明节,慢慢吃进肚子里去了。
3、寒食不清明,清明失寒食
这一合一吃,便合掉了“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的介子推,吃掉了那种传颂千古的竭诚尽忠不求利禄的介子推精神,也合而吃出了我在《黄河追踪》有失厚道的一番议论:
山西勇于牺牲自己为全国做贡献,舍已为人的精神与介子推可谓一脉相承,是山西省的光荣传统。介子推为尽君臣情分,割自己的股肉熬汤,可谓之大牺牲。山西为全国经济发展不惜呕心沥血,亦可谓之大牺牲。最可贵的是介子推割股熬汤,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换取一生的荣华富贵,相反在晋文公论功行赏之日隐而不仕,宁肯烧死在绵山也不肯接受晋文公的封赏。
不论介子推是出于厌恶官场险恶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德行和操守的高洁醇厚,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假如用介子推的高洁操守和醇厚德行来要求现在的山西人,一味念念不忘曾经为全国做过大贡献,做英勇状和悲愤状,便很有些不伦不类,不尴不尬,不明不白,不似介子推的高洁而像那个布袋和尚的低劣了。(这话今天看来,很是不厚道,那时却真的这样以为)
介子推一死,虽然连带绵山的森林也殉了葬,但留给人们的却是一堆德行高洁的思念,因而有了清明节。多有为政者割的并非自己的股肉,剜走给晋文公煲汤的是三晋大地的血肉。他们因煲汤有功升迁走,留给山西人的却是无量的龌龊和累累的伤痕。(这是千真万确的)
迄今,仍然有巴望继续割三晋的血肉升自己的官的人,念念不忘曾经割股有功,免不了便要骂晋文公忘恩负义,甚或连满目疮痍和环境污染也成了有功的象征。昔日晋文公知恩图报,介子推却不识抬举,今日之介子推一心想要被抬举,晋文公偏迟迟不来寻他。姑且不去说晋文公有无错处,先得苛责自己大失先贤的遗风,介子推不免泉下含羞。(讥刺的是有些过了)
也许,我这么写有失厚道,山西人的无奈和苦衷,其实我也明白,但触目惊心于山西省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却不能不如此这般的来苛责我们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自己造的孽自己拉下的屎也只能自己去补救自己去擦干净。知道了这一点,就要尽可能少在自己的家园造孽少在自己的裤子里拉屎,也许眼前得些实惠和功利,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这似乎可以充作我的寒食寄语抑或是清明焚化的一陀纸钱吧?
绵山上的介子推庙
当下,赵公元帅已经升帐理事,孔方兄也大行于世,寒食清明的精神连同介子推的故事正在被人们遗忘。时人早已轻轻松松的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这些让人自律的道德的东西,统统斥之为精神枷锁,并统统还给了尘封的历史,踏足“三无”社会。
难怪时人张狂曰:寒食节是个什么玩艺?清明节不就是个给死人烧纸的日子吗?介子推不就是个大傻逼吗?要搁哥儿我,晋文公那老小子要是敢忘了兄弟,不给我个大官儿做?我他妈绑个炸药包炸他去!割自己的肉给那个王八蛋去吃,凭什么?还不定是谁吃谁呢!
功过无须评说,对错已成历史。我在这里只是想奉劝那些连山珍海味也吃腻了的人,不妨每年先把小我放下,不妨去寒食一回,清明一次,大我一下,大爱一遭。多想想国家利益、人民健康、江河安危、山川存亡、生灵涂炭,就会少些为富不仁、杀鸡取蛋、竭泽而渔。想想介子推宁肯烧死也不肯做官的故事,就能少跑官少要官少谋官专心致意做个好官了。
屈子斯文千古迄今仍未扫地为识者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介子推却只留下两句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清明可有二解:为官清明,天下太平。江河清明,春秋太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