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瞥(六):钓鱼城摩崖石刻的精神传承

标签:
旅游人文/历史杂谈 |
分类: 游历类 |
钓鱼城的摩崖石刻,不仅反映了民众的宗教信仰,同时钓鱼城守卫战本身所形成的精神,也历代相传。
http://s1/bmiddle/001sU5Mkzy6Rr0mojega0&690
图一
题刻碑面高0.76米、宽2.9米、字径0.5米,楷书阴刻。南宋著名学者王休手书。
http://s9/bmiddle/001sU5Mkzy6RqYX1xpKe8&690
图二
鱼山胜概为鱼山美景之意。题刻高1.5米、宽6.6米、字径1.4米,由合州知州黎一夔(湖北荆门人)书写,艺术特点是以隶法写篆书。
http://s10/bmiddle/001sU5Mkzy6RqXpphXj09&690
图三
摩崖题刻碑面高0.96米、宽2.4米、字径0.7米。为合州州尉沈怀瑗(浙江会稽人)手书,护国寺僧人一清泐石。
http://s7/bmiddle/001sU5Mkzy6Rr6E3H6e16&690
图四
http://s10/bmiddle/001sU5Mkzy6Rtd4zvNTd9&690
图五
题刻碑面正方、边长3.24米、字径0.45米,隶书阴刻。1946年秋,抗日名将孙元良(成都人)游览钓鱼城时所作,合川著名书法家喻北麓撰书。
http://s11/bmiddle/001sU5Mkzy6Rt5N1rFUba&690
图六
http://s5/bmiddle/001sU5Mkzy6Rt9yXigA34&690
图七
http://s5/bmiddle/001sU5Mkzy6Rt9m1cBC44&690
图八
http://s12/bmiddle/001sU5Mkzy6RtasjP3d3b&690
图九
图十
钓鱼城的特殊历史,无疑得到人们的特殊的关注。钓鱼城的解说员一再强调,钓鱼城守军时跨宋、元两个朝代,坚持了36年的时间。笔者以为,南宋已亡、蒙元已立的大势下,钓鱼城的南宋军队和政府再苦苦支撑下去,已无现实意义,借连续两年大旱而开城投降,在军事上、政治上和民心上均是一个绝佳的借口。蒙哥汗临死之前曾有对钓鱼城屠城的遗诏,但守军却赢得了蒙元不屠城的承诺(实际结局是人遣散、城被毁),真是个虽降更荣。解说员还强调,蒙元大汗蒙哥汗在钓鱼城战伤至死,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笔者对此不敢苟同,适当时候将另文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