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 |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创新之道路
在世界排球发展历程中,我国排球工作者曾经为排球运动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如曾经在上世纪30年代发明了“快板球”,改变了原有的高举高打打法,开创了快攻的新纪元。1965年北京男排发明了“平拉开”扣球技术,并在访问日本时获得很大成功,“平拉快”扣球当时被誉为“超音速‘扣球。1972年日本男排在学习我国的“平拉快”扣球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明了“短平快”扣球的打法,并首次夺得世界冠军。我国后来于1975年和1978年又发展了背溜扣球和单脚起跳扣快球、快抹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快攻的节奏,在比赛中显示出威力。
在50年代初期,我国根据在六人排球中运用快球掩护传给两边进行拉开进攻,但只能晃开一个拦网者的情况下,于1954年创造了以快球为主的“交叉”和“梯次”战术打法,形成了局部的二打一进攻。随着短平快技术的出现,1975年我国又发明了以短平快为主的“夹塞”和“串平”等战术体系。韩国则发明了“双快一游动”进攻战术的打法。
随着个人能力不断增强,在进攻上又逐渐派生和突出了个人快攻自我掩护系统。这是一种靠自己的快攻加动作来为自己掩护而进行第二个真进攻动作的新的快攻系统。
如50年代的“二点五”的扣球就是有意把快球传高一些,约出网两个半球高,使得对方拦快球的队员早跳,从而突破拦网(目前的古巴女排还在运用,而且效果不错)。1972年日本男排发明了“时间差”和“错位”进攻,开辟了自我掩护进攻系统的新时代,目前在这个系统中,已有三种不同的打法。
1、“时间差”:1972年日本发明了快球的“时间差”之后,从1975年开始,我们又不断地发展了背快和短平快的时间差。1977年我们又发展成背溜的时间差。
2、“错位”:在日本发明短平快“错位”之后,从1975年我们又不断发展了快球错到2号位扣、平拉开错位扣(简称四号位的短球,原四川队张翔就打此战术)、背溜错位扣等打法。1978年我国又发明了错位后用单脚起跳扣球(原浙江队的马骏),进一步加快了“错位”的节奏,效果更好。
3、“空中移动”:这是我国发明的另一种新的自我掩护的快攻打法。利用向前、向侧冲跳的方法为自己掩护,使击球点错开起跳点,人从空中移动过去避开对方的拦网进行扣球。
“空中移动”进攻是1974年原陕西男排首先发明运用的,实战中效果突出。1977年中国男排又进一步发展成了“前飞”、“背飞”、“拉三”和“拉四”等打法,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原中国队队员汪嘉伟,号称“空中飞人”。以及中国女排的单脚背后长短扣球等打法,在历次国际比赛中运用效果都很好。
70年代末的我国男排,尽管防守比较薄弱,技术尚不够全面,但由于在体现我们传统的特点快速进攻上有发展和创新,并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重大的世界比赛中尚能与一些强队周旋,有时也能挫败世界强队。这至少说明我们在快攻上发展创新的路子是正确的。但自1977年至1984年,中国男排的一套新技术战术打法却未能与时俱进,没有进行创新,致使各强队已适应了我们的打法,因而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后来国家队进行重组后,连原来的一套打法也基本保持不住,更谈不上发展创新,也使我国男排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而此时世界排坛在技战术打法上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美国移植沙滩排球的两人接发球技术,把立体进攻融入到前排的进攻体系中去等,使美国迅速崛起,也促使排球运动不断向前发展与创新。
前一篇:排球技术的分类
后一篇:情系受灾同胞 奉献一片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