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感动”(二)语言的想当然

标签:
海外生活日本语言的想当然读书感动杂谈 |
分类: Danmei@心情 |
小A生活在日语这个语言里,从“ma”“ba”“ oisii” “suki” 这样简单的句子开始到侃侃而谈。
比如,在她还只有几个月的时候,我拿来大海的图片,说umi (海)”,然后又说了些关于海的象声词。
然而,我永远也说不清楚海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我把她放在沙滩上的时候,又说了一次“umi”,然后她也跟着“mimi”的使劲的拍着小手。虽然她非常咬字不清,但是我想她终于有了对umi (海)的定义。
比如,我可以把她领到动物园去,然后在她看着老虎的时候,告诉她“老虎”。
然而,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感动”,没有一个动物园或是水族馆里饲养着“感动”这个词(语言)的意义。
小A在学说话前,我就是她妈妈了。
不会说话时用哭或是笑表达她的感情和意思。
当他学会说话时,看到我的时候就会脱口而出“妈妈”这个词。
原来,语言的功能是使这种关系能够表达出来。
前些天,看了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他认为语言显然是起源于动物的吼叫。动物能用不同的呼叫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能力在人类中就进一步发展出了语言。也就是情感语言。
但是,他无法解释为什么动物为什么不会客观性的看待问题,也就是说给一个事物命题。
然后,我翻遍了网络,找到了一片很好的文章。人,符号的动物(陈蓉霞)
作者介绍了卡西尔的“符号的动物”说。精彩的解释了“借助于语言,人类构建了一个超出于其生存环境的符号世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人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从而不再受制于环境的束缚。我们的种种文化形态,如宗教、艺术和科学等,就是符号功能的集中表现。”
作者在文章里也说了和标题无关的话:“曾有一位学人如此说道:好书和好女子一样,你不能一五一十地说它的短长,而只有一种想与之亲近的冲动。我还得再补充说道,对于一本好书来说,这种冲动决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一种长久的萦怀。”
看来这很类似我的感受啊。“向来觉得读书时最重要不是谁写了这本书。感动是因为你看到的文字可以找到你的心情。读一本书,不是和作者对话,而是和自己的心在对话。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感动,然后找到自己。
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呆在喜欢的段落里,必须学会走出来。。。”
但是,我更认同的是博友香莲昨天的留言:“读者往往对作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再创作。”
所以,看到一篇文章时会有不同的反响。也就是我们给予文字的“想当然”。
写的人,把自己的“想当然”用文字这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看的人又“想当然”的给予文字一个自己所理解的概念。
我是谁呢。
用语言说不出来。
说出来的话,我就变形了,被认为成另一个事物。
语言,不过是可以表达出事物的一部分。
大多数的时候,只是,只是看着自己。。。
看清整个的自己的时候,
“这个就是我”“这个是我的心情”“这个是我所最求的幸福”“这个是我活着的意义”
这样的片面的语言和部分的心情,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化掉。。。
看到全体的时候,部分就消失了。
“读”一个人的时候,看到了这个人的全体。那么部分的小失误与弱点就消失了。
我希望自己可以这样的心态去看着身边的人和在这个网络里结缘的朋友们。
这也是“读”带来的一种感动。
相关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