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英才教育情结

标签:
海外生活日本育儿英才教育 |
分类: Aomi@成长札记 |
小A太喜欢显示了。看来她非常希望得到赞美,在她就快到6岁的时候。
昨晚,老K的一个在学校工作的朋友M来家里做客。
客人还没家门,小A就开始忙碌起来。先是特意用英语打招呼问候,然后就用仅知道的一点中文问人家知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给老K和客人一点聊天的时间。
接下来,又自作主张的去打开我的电脑找来她常去的儿童英语网站做游戏。看大家都不理会她,就大声说“みといでや、これ、とても面白いよ”(来看看吧,这个,非常有意思呢)
在我不好意思小A这没头脑的显摆时,她竟然又找来10多本图画书,旁若无人的朗读起来。那声音绝对赛过大合唱。
当老师的M看得都惊呆了,一直“びっくりした、びっくりした”(“太吃惊了”的意思)的惊呼。
因为他实在是觉得小A的表达和绘声绘色的朗读小学生高年级的图书太厉害了。
虽然这在我看来是太正常的事情。周围的小孩子都会吧。
我以为日本一直存在着“英才教育情结”,他们的人才选拔考试竞争极为严酷,人称“考试地狱”。
从"胎教音乐"、"0岁方案"、"早期智力开发"、"英才教育战略"。上学以前就要读私塾(就是国内的兴趣班,辅导班)的孩子太多了。据《产经新闻》报道,学校学费及“私塾”等学校外费用总额,公立幼儿园为23.8万日元,
据M说,日本的小学教育是每天早上九点开始上课,下午三点放学,一天六节课外加一个中午午休,基本上放学后就是学生的自由时间了。日本小学的课程内容和安排不分主科副科,所有科目一律平等,包括语文、数学、理科(相当于生物)、社会、美术、音乐、体育,内容很丰富。社会实践和亲自动手的内容很多,尤其是社会和理科两门课,经常会自愿组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上课实践出去做调查,比如对居住地域、神社的布局、地下水设施等,回来之后再把自己小组的调查成果做成一个大的图文并展示给老师和其他同学们。所谓的“私塾”也特别发达。到了三年级左右几乎很多小孩都开始去读这样的课外补习班。日本学生对于这种私塾的依赖程度很高,家长们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报很多私塾,也就出现了“名牌”和“非名牌”私塾,而孩子上的私塾数量以及牌子也就成了家长之间衡量“谁的孩子优秀”的重要标准。孩子们比较喜欢去的“私塾”是“公文式。
日本开始注重“英才教育”是在50年代中后期以后,专门开设“英才实验学校”。
然而,好像他们绝对不会接受和引进的是美国"100所高校准许早慧儿童提前入学计划",到"让神童走进千家万户"的家教方案。
理由如下
当代的日本,与一些教育先行国家一样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普及,他们的适龄人口中,高中普及率已经达到98%,大专以上适龄人口受教育比例为60%以上,但是并没有实行分流教育,甚至认为提出这样的建议本身是不应当的,这就导致了日本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始终处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下,使一些资优儿童和能力强的学生处于“消极等待”的状态,浪费了他们的人力资源;而一些迟钝的学生又不适应划一的教材教法,在激烈的“学历社会”竞争中厌倦和逃避,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晚上不能入眠。这种矛盾的现象,只有用日本文化本身才能解释。
在日本文化中,有一个的重要观念“和”,它有赞同文化多样化的一面,也有缺乏竞争和批判的因素,他们的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使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日本虽然早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也曾在近代作出过学习西方的决策,但是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大踏步地前进,根本的原因是过分的群体观念和认资排辈观念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粉色字来自网络)
所以,在日本提早上学是无论如何不会被允许的。当然我并不想把小A培养成"英才"或"神童",只愿她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自然地成长。
但是,M说,像小A这样在未上学之前就学会了很多知识的孩子上日本的普通小学也许会吃不饱,会慢慢的打消学习的积极性。他建议我是否可以让小A就读大学的附属小学,公立的非常便宜,但是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教育的。虽然入学考试似乎很难。
不过,在M看来,小A应该100%可以考进去的。他就是负责招生的呢,只不过他工作的学校太远了。
也许,从现在开始该考虑一下这样可以影响到小A宝贝人生的事情。
--------------------------------------紙芝居(连环画剧 )------------------------------------
她总是把自己以前画过的画找出来,然后自编自演一出连环画剧 。
(有是个倒过来的版面,哈哈,希望大家的脖子不要变得歪歪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