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力与限界》

(2012-12-23 20:13:11)
标签:

杂谈

分类: 乱云札
http://s2/mw690/500e888707b5a08f16a41&690

  学习呢,也不能太勤奋。偶尔也得消遣一下。消遣不一定意味着无所事事胡吃海喝,相比于休息,大脑可能更喜欢变换。所以周末就看了一下这本《张力与限界》。这本书像一个很深的陷阱,看起来好像没有很大也没有很厚,居然有将近500页!看到300多页的时候我就后悔跳下来了。不过这个陷阱很销魂,相当销魂,销魂得我浮想联翩,以至于不得不约了阿池同学谈了两个小时的组织理论。
  准备考试绝对是坑了爹又坑娃的事。我和阿池开玩笑说你们这种一路保上来的人怎么会懂得隔两年换一个专业的刺激的时候,阿池毫不客气的反唇相讥,所以我也不懂隔两年就准备一次考试的郁闷啊。对我来说,换专业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当我发现我和这个专业相处来日无多的时候,就会特别珍惜。所以考完研的寒假,我从图书馆扫荡了一摞档案学著作。其实我同时还扫荡了一摞《战争论》什么的,不过我最终在艰难的权衡中选择了前者,不光看了,而且写了批判性的笔记。如今回头看看,哎,真是青春无羁啊。我今天还敢跟别人说我学过档案学,大概有一半的底气来自那个寒假。所以我偶尔会想,考完博之后我还有没有心气用整个暑假扫荡一下党史著作。如果没有,就从现在开始吧。反正目前对我来说,只要和考试无关的事,都可以统称为娱乐。
  回到这个销魂的陷阱,不是,这本销魂的书。现在当然不能停留在两年前的水平,就事论事地讨论细枝末节的问题。现在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这本书是怎么写的——作者是怎么把一坨一坨的材料捋明白,叙述一个完整的过程的。在这一点上,这本书相当有典范性。简直是我最近看到的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里最有可读性的和可读性强的作品里论证最扎实的作品。这年头,有把学术著作写得像人话的节操的学者,实在是不多了。
  作者说:“政治定性的高屋建瓴后面,被断送的可能是一个个正在具体影响着社会历史的细节。”对于宏大的历史叙述来说,细节是非常微妙的存在。细节可以为宏大的“必然性”举证,也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成为颠覆宏大的“必然性”的釜底之薪。有一些人常以揭露细节为乐,仿佛说出了旁人所不知道的细节,摧毁了旁人的常识体系,打破了系统化的历史叙述,就是莫大的成就。可是,你看到了细节看到了残酷看到了触目惊心,怎么看不到情势所迫看不到逼不得已看不到当事人的挣扎和无奈?细节像附着在骨骼上的血肉,切下一块来说它多么血淋淋多么腐败都没有意义。不尊重骨骼的人,又有什么立场挑出一块表皮样本来说事呢?在这一点上,这本书又典范了。我有时在想,作者到底有多强大的心理啊,如此扎实又如此性情,如此恳切又如此克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末日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