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星光之1585 刘南奎——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乒乓球男单冠军

标签:
体育 |
分类: 球类运动 |
1995年8月24日,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南部的岛国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发行了一套“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纪念邮票。该套邮票由8枚单票、6枚小型张和6枚小全张组成。其中这枚用9枚面值1东加勒比元组成的先驱者下排中间的邮票中的运动员是奥运会男子乒乓球1金、3铜三枚奖牌得主、韩国乒乓球国手刘南奎。
刘南奎共参加过三届奥运会,获得过1金、3铜三枚乒乓球奖牌。1988年,第24届夏季奥运会在韩国首都汉城(现首尔)举行。由于该届奥运会新列入了乒乓球比赛项目,所以刘南奎有幸入选韩国奥运代表团,参加了在首尔国立大学体育馆乒乓球比赛。在家乡的父老乡亲面前,刘南奎不负众望。在男子双打赛事中,他与队友安宰亨(Ahn Jae-hyung)搭档一路过关斩将从D组出线后,在四分之一决赛比赛战胜瑞典的埃里克·林德(Erik Lindh)-约尔根·佩尔森(Jörgen Persson)组合;9月29日的半决赛中输给最终赢得该项目金牌的中国陈龙灿-韦晴光(详见“奥运星光之658”)组合;30日的第三名争夺战中战胜自己队友金琦泽(Kim Gi-Taek)-金湾(Kim Wan)组合,夺得一枚铜牌。在自9月23日开始的男子单打赛事中,刘南奎势如破竹:小组(G组)赛中3:0战胜多明尼加选手马里奥·阿尔瓦雷斯(Mario Álvarez);3:0战胜加拿大选手乔·尼格(Joe Ng);3:0战胜中国香港选手居沃沃(Vong Vong Ju);3:1战胜英国选手卡尔·普雷安(Carl Prean);3:0战胜波兰选手莱谢克·库哈尔斯基(Leszek Kucharski);3:0战胜前捷克斯洛伐克选手吉德日赫·潘斯科(Jindřich Panský);3:0突尼斯选手穆拉德·斯塔(Mourad Sta)后以第一名的身份胜出。而后第一场比赛3:0击败前南斯拉夫选手佐兰·普里莫拉茨(Zoran Primorac);四分之一决赛比赛3:1击败瑞典选手约尔根·佩尔森;半决赛比赛3:0击败瑞典选手埃里克·林德(铜牌)后,在10月1日的决赛轮比赛中3:1击败队友金琦泽(银牌),赢得一枚金牌,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乒乓球男单冠军。。1992年,刘南奎再度代表韩国参加了在西班牙举行的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该届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安排在巴塞罗那蒙锥克体育馆进行。刘南奎虽然在男子单打赛事中被挡在前八之外。但他与队友金择洙(Kim Taek-soo)组合在男子双打赛事中小组(D组)赛出线后,四分之一决赛比赛3:0战胜独联体的安德烈·玛祖诺夫(Andrey Mazunov)-梅德·玛祖诺夫(Dmitry Mazunov)兄弟组合后,在半决赛比赛中败在最终赢得金牌的中国吕林-王涛组合手下,夺得一枚铜牌。1996年,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刘南奎来到了在美国举行的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在亚特兰大乔治亚世界会议中心进行的乒乓球赛事中,他男子单打比赛重滔上届奥运会的覆辙,未能进入前八。男子双打比赛他与队友李哲承(Lee Chul-seung)搭档,在分组赛G组比赛晋级后,四分之一决赛比赛3:0战胜瑞典的瓦尔德内尔(Jan-Ove Waldner详见“奥运星光之766”)-约尔根·佩尔森组合;半决赛比赛0:3最终赢得银牌的中国吕林-王涛(详见“奥运星光之405”) 组合;最后在第三名争夺战中3:0击败上届银牌得主德国的约尔格·罗斯科普夫(Jörg Roßkopf)-斯特芬·费茨纳(Steffen Fetzner)组合,获得一枚铜牌。
刘南奎(Yoo
Nam-kyu)1968年6月4日出生于韩国釜山。这位身高1.67米、体重58千克的韩国乒乓球国手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学打乒乓球。他左手直握球拍,既能近台打,又能中台打,能拉善攻,以拉为主,拉攻结合。他除奥运会的辉煌外,还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过:1997年(曼联)混合双打铜牌;1999年(埃因霍温)双打银牌、混合双打铜牌;2000年(吉隆坡)团体银牌;2001年(大阪)单打、双打、团体金牌;2003年(巴黎)双打金牌;2004年(多哈)团体金牌;2005年(上海)单打、混双金牌,双打铜牌;2006年(不来梅)团体金牌;2007年(萨格勒布)单打、混双金牌,双打银牌;2008年(广州)团体金牌;2009年(横滨)单打银牌;2013年(巴黎)双打、混合双打铜牌。在世界杯乒乓球赛上获得过:2000年(扬州)单打铜牌;2001年(马约尔)单打银牌;2003年(江阴)单打铜牌;2006年(巴黎)单打铜牌;2007年(巴塞罗那)单打铜牌、(马格德堡)团体金牌;2013年(广州)团体金牌。在亚洲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获得过:1998年(曼谷)混合双打、团体金牌;2002年(釜山)单打、团体金牌,双打、混合双打铜牌。1999年底,刘南奎退役。而后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