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分析师行业潜规则

(2010-09-18 07:12:59)
标签:

股票实战

股票

   潜规则一:与大资金的双向关系
  分析师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在一些人眼里,分析师像是一群大忽悠,也许买入理由只有一个,但必须找出至少3个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但最终是涨还是跌,他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如果仅仅是这样,对投资者还算是有帮助,至少还有一个真实的上涨理由。但真正的黑嘴其实不在于推荐的股票如何,而是他在推荐前根本就知道这个股票最终的结果,但不管结果好坏,他依然会鼓励投资者强烈关注。
  因为在这背后有着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他们口若悬河、前算三千、后算八百。哪怕自己此前推荐的股票在上一秒刚跌停,仍可以面对镜头信心满满。有不少分析师通过上电视、写文章等方式,强烈推荐其此前推荐给大客户的股票,以此达到股价上涨的目的。但事实上,能通过此方法顺利使得股价上涨的分析师很少,一般只有所谓的金牌分析师才能拥有如此大的能量。分析师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由于不少所谓的明星分析师对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些大客户在持有某只股票后,也会通过关系找一些近期较有影响力的分析师为其手中股票"敲边鼓"。而分析师也能从中获得一笔不少的稿酬。
  潜规则二:削尖脑袋傍基金经理
  你能否成为一名金牌分析师,能不能成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是一榜成名的事,关系到'钱'途命运,所以作为分析师,肯定会看基金经理脸色的。由于牵涉到利益关系,有时候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关系也比较微妙,如果大家平时看大量的研究报告的话,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报告给的投资评级都是推荐、买入、增持,中性评级比较少,减持、卖出的建议就更少了,这原因其实很简单,比如某家基金重仓某只股票,而你给出卖出评级,你想该机构会是什么态度。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是目前国内券商分析师最渴望获得的荣誉,每年9-10月份,由基金经理们在每个行业中选出3名最信赖的券商分析师。只要登上《新财富》榜单,意味着薪水能实现数倍上涨。这一点在深圳分析师圈内非常明显。很多分析师需要不断做一些路演,把自己对资本市场的一些投资策略报告制成PPT,向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的基金公司进行路演推销,一般一次路演需要跑二三十家基金公司,向不同的基金公司推销同一个东西,就像老师长年累月都教同一门课程,不断消磨着我的意志和精力,但又必须这么做,因为需要在基金经理面前混个脸熟。数据显示,在牛市中,研究员及分析师一年的路演次数,平均能达到40次之多,此前路演最多的研究员一年路演次数可达9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月要到7家基金公司路演。
  券商分析师对基金公司的唯命是从,另一方面原因来自目前研究机构的收入模式,如交易分仓,基金公司不具备沪深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必须通过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进行交易。而目前开放式基金规模很大,动辄都在百亿元以上,需要通过多家券商的交易席位同时进行交易,也就是常说的分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析师的话语权。有数据显示,通常一年基金公司支付券商佣金额有数十亿元,即使在2008年的熊市也能达到42亿元,因此有些券商甚至是以分仓派点来评定你的工作成绩的。在分仓收入的激励下,他们与基金公司之间普遍存在默契,基金公司销售新基金时,券商会花大力气推销,每个员工还要为其承担一部分销售任务。而在分析师层面,他们也会对基金公司持有的重仓股进行适当地推荐。
  潜规则三:上市公司得罪不起
  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分析师不能得罪的,所以,即使有些分析师能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或者索性不发研究报告,即使事情到了瞒不住的地步,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无论是分析师还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是上市公司座上宾,他们邀请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为融资、增发做准备,二是想减持希望机构拉股价。因为股价上涨才能使他们顺利融资,才能在高位顺利减持。但这样的情况并非每次都能成功,股价上涨分析师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私募及公募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分析师要成为上市公司座上宾并非易事,只有大牌分析师才能打入上市公司内部。大牌之所以为大牌,是因为他们除了背靠基金公司,更有上市公司作为其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接近核心,消息越准确,越能获得基金经理信任,基金的介入自然也能让上市公司股价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这一点看,他们怎么敢得罪上市公司?越大牌的分析师,越容易接近上市公司高层,就越害怕上市公司层面的压力自
  所以,对于分析师的研究报告,要保持一份警惕,在每个评级上打个八折,或直接下降一个评级。(摘自《东方早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