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数学《铺路》观摩课

(2017-03-20 20:51:32)
分类: 我的教案

小班数学活动《铺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

     1.彩色房子、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兔子头饰1个。小兔图片六个

     3.形状、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小兔出门摔倒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3.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捉迷藏游戏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本活动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兔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五、说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情景表演,兔妈妈刚走到门口就摔了一跤。提问:兔妈妈为什么会摔倒的?引导幼儿观察坑的形状。

     2.认识几何图形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几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几种几何图形的相同点及区分。接着为了引出本活动的难点,我通过变魔术这一游戏活动帮助幼儿感知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3.铺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路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捉迷藏 

    为了让活动更完整、更有趣,我设计了捉迷藏游戏,小班的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从而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5.结束活动

    小朋友和小兔一起分享萝卜说出所吃萝卜片的形状。 

    六、活动延伸

    1.指导幼儿用彩色纸、皱纹纸等材料把这条小路装饰成一条五彩路。

     2.引导幼儿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王方娜

                              时间:2017年3月15日

小班数学观摩课教案

活动领域:数学活动

活动内容:《铺路》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培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彩色房子、自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兔子头饰1个。小兔图片六个。
   3.形状、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

     4.幼儿操作板:铺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猜猜这是谁的房子啊?这么漂亮?

     二、基本部分

     1.观看情境表演
  (1)这是小兔的家。你们瞧,小兔出来了。
  (2)天气真好,兔妈妈带小兔想到外边去找吃的。刚走出家门,就摔了一交,小兔只好一瘸一拐地回家了,兔宝宝们也没有食物吃了。
  (3)小兔为什么会摔倒呢?(因为地上有坑)这些坑是什么样子的?(长方形、圆形……)

  2.复习图形
   1)瞧,这里也有一些图形。你们看,这是什么形?(长方形)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2)正方形是什么样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什么地方不一样?
  (3)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4)圆形有没有角?
  (5)这是什么形?(半圆形)
  (6)你们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只要说声“变”,它们就会立刻变成另一种图形。不信,你们瞧,它们现在变成什么形状了?(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是怎么变出来的?(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拼在一起变出来的)
  (7)鼓励幼儿操作:用同样方法把两个一样大的半圆形变成圆形;两个一样大三角形变另外一个图形。

  3.铺路: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补坑。
  (1)小兔家门口的小路上有各种形状的坑。谁能想出好办法,让小兔走在路上不摔倒?(把坑填平)
  (2)我们一起来铺路吧,请你们把圆形材料放进圆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进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材料放进正方形坑里……直到把坑全部填平(边讲解边演示)。
  (3)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对应的材料。引导幼儿思考当长方形、圆形材料较少时,怎样做才能把坑填完。(分别用正方形和半圆形拼合而成)

4.游戏《捉迷藏》
  (1)小兔出来啦,小朋友快藏起来!(众幼儿藏在椅子背后)
  (2)小兔从家中出来,见到坑坑洼洼的小路铺平了,高兴地说:“是谁帮我把路铺平了?我去找找看。”
  (3)找到小朋友后,小兔向大家表示感谢。请大家一起吃萝卜。

三、结束部分

幼儿品尝图形萝卜片,并说出萝卜片的名称。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用彩色纸、皱纸等材料把这条小路装饰成一条五彩路。

 

 

                              班级:天使二班

                              姓名:王方娜

 

 

 

小班数学观摩活动反思

教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原因是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以及主人公小兔的表演吸引了幼儿;其次,铺路的游戏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最后,“捉迷藏”的游戏又使幼儿兴味盎然,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从活动材料的准备来讲,我用地垫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片作为铺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图形转换的内容选取了几种图形转换中较为简单的部分,以适合小班幼儿的理解水平。这一内容的练习是在完成“铺路”任务遇到困难时进行的,它不仅使幼儿再次明确了某些图形的转换关系,而且使他们在完成铺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需改进的有我在讲解操作板时应该顾忌到每个孩子,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很直观的看见,看清楚,这一点我做的展示板有点小,更应该站在教室中间讲解。还有就是我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板有点少,不是人手一份,内容图形有点少,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幼儿够不到及部分幼儿不能多次操作。在以后活动一定多注意这些,多思考,多尝试,多反思使没节活动都更完美,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教师:王方娜

时间:2017年3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师德培训心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