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指导:从松散走向规范

(2011-12-25 21:57:24)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往往被一般人所忽略。不是“照葫芦画瓢”就是“拿来主义”;不是“昙花一现”就是“蜻蜓点水”,没有意识到开题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特定作用。“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能让学生渐入佳境,乐此不疲。“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开题课的作用”,“有没有更好的指导开题的方法”,“如何在开题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等,只有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改进,在不断改进中不断进步,才能保障新课程改革健康与顺利实施。

 

    一、选题的价值判断权落何方

 

选题的方式,可采用创设情境法、生活观察法、学科结合法、学习思考法等,在注重学

 

生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主题内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由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并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而是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开题课上,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许晴老师执教的《选题》一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意愿。“你们有什么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一问题一抛出,学生们兴致勃勃,争相提出心中的各类问题:“为什么为无花果不开花?”“为什么仙人掌会长刺?”等等。像这样“稀奇古怪”的问题一个个从学生的口中蹦出。这时,许老师开始指导孩子们缩小问题范围。“是不是研究一个问题只要感兴趣就行了呢?”从而让孩子们知道原来想要研究一个问题不仅仅是要感兴趣,还要有价值、可操作。继而出示问题让学生们判断哪些是符合研究条件的。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一个符合研究要求的问题。许老师的开题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在轻松的交流讨论中让学生知道了如何选题。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判断问题的价值时,指导有所偏颇。

 

[课堂回放]

 

师:一个问题,要看它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能研究的。要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采用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

 

(教师出示这样三个问题)

 

1、宇宙有多大?

 

2、人为什么要长头发?

 

3、什么样的跳绳适合小学生?

 

小组讨论,是不是符合所选问题的条件?

 

生:第12两个问题是大家感兴趣的,但没有多大价值。而第3个问题选得好,它能通过研究增加自己的体质。

 

师:有没有别的意见吗?

 

生:第2个也可以。人为什么要长头发?如果研究,很容易。可以直接找资料,在电脑上和百科全书上就能找到。

 

师:它对大家对社会有没有帮助?

 

生:帮助不是太大。

 

师:它研究价值不高。“宇宙有多大?”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和能力,能不能研究这个问题。

 

生:不能,以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做不到。

 

师:“什么样的跳绳适合小学生?”这个问题能研究吗?可以怎样研究?

 

生:可以。

 

师:怎么样去研究呢?可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去调查。也可亲自去实践一下,选择不同的跳绳去跳一跳。

 

生:我需要很多人,把长短不一的跳绳,都给他们去跳一跳,试一试。可以选择一个班做试验,看看他们是喜欢长的,还是喜欢短的,哪种跳起来好一点。

 

师:进行实践,符合能研究。有价值,它对我们的健康、对我们的体质有帮助。

 

通过刚才三个例子,大家知道怎样去选择问题了?需要符合感兴趣、有价值、能研究。

 

下面开展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成员听听他的问题是否符合选题要求,选出

 

最佳问题,填写在纸上。

 

(各小组开始讨论)

 

[深度透析]

 

许老师指导学生要学会选题,需要从感兴趣、有价值、能研究三个方面选择。如何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有价值,许老师提供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价值,判断权在谁的手中?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权利在学生手中。以上教学片断,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以他们的思维为主导,那在判断问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时,能够在学生们提出的“稀奇古怪”问题中,挑选一些来做为判断对象,则更能吸引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保护他们的自主选择权。”因此,让孩子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加以筛选。让他们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漫天乱想,也能得到老师的“重用”,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研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指点迷津]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原则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从突出地方特色、整合学科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结合学校工作等方面入手,选择恰当视角。通常认为,选题不宜过大,大了就容易浅,容易走过场。不管选题大也好,小也罢,能活动起来就好。选题从大到小是一个一般的过程,大小不是标准,标准是“实”。要有内容,就能开展起来。当然,我们应当努力促进这个过程,尽可能缩短这个过程。课题分解是把课题由大变小的一个好办法。综合实践活动所确立的主题应该是“纯天然”的,应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意愿,个性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也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考虑到学生本人、家庭状况、社会环境和自然情况。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大家”“自然”这样大范围的字眼并不能深刻地理解,也并不知道其中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问题的“价值”更多的应关注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只有学生觉得所提出的问题对自己成长有帮助,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那么,问题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来。

 

 

 

 

 

 

 

 

 

二、主题的再次分解点在哪里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因此,在确定主题后,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哪些工作,使主题活动更具有方向感和可操作性。因此,大的主题还需要被具体地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课题。这样的活动才能落实,才能顺利地开展。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但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应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由吴慧俊老师执教的《对岸头实验学校的研究》一课中。在确立了大主题之后,吴老师抛出一个大问题“咱们学校的哪些方面使这所学校这么有名气?”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课堂回放]

 

师:我们的学校相当有名气,有那么多电视台来采访,那么多学校来参观。你有没有思考过,我们学校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它使得学校很有名气。

 

生:教学方面。

 

生:教育方面。

 

生:课前五分钟。

 

生:学校的体育器材很完备。

 

生:周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是活动的课,大家可以自由参加兴趣小组。

 

……

 

师:讨论一下,把结果告诉我。教学哪、教育哪,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归纳一下。

 

(生分组讨论)。

 

师:九年一贯制是你们学校的特色,(板书:办学体制)是金坛市唯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

 

也许这是你们的优势。

 

生:文体活动活跃。

 

师:学得开心,生活得开心。

 

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差学生来学。(板书“教学设备”)

 

生:学校很美丽。

 

师:你说的是教学环境。(板书“教学环境”)

 

生:学校注重劳动实践。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实践基地。

 

生: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

 

师:它与什么有关?与教师队伍。(板书“教师队伍”)

 

师:听说岸头实验学校的饭菜不错,这功劳归功于食堂。(板书“学校食堂”)

 

……

 

师:我们已经将一个“大馒头”,有针对性的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每个方面有许多小内容。

 

请你从上面七个主题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想想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深度透析]

 

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总结出七个方面“1、办学体制。2、文体活动。3、教学设备。4、教学环境。5、教师队伍。6、学生队伍。7、学校食堂、宿舍管理。”继而学生根据提出来的这七个小课题,再按照自己的能力、实际情况进行自由分组。最后小组讨论完成老师所提供的活动计划表格。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显得自在轻松,由他们自己选题、自己分组、自己填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像吴老师所说“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如何让学生能够“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对于这一问题,“主题分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这“馒头”该怎么分?分多大?应完全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他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分解,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小课题。这样先从低起点和低要求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兴趣,让其参与,在实践中感受乐趣,在做中学,同时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这些做法,促进了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各方面的能力也能逐渐得到锻炼和提高。

 

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分解主题岸头实验学校办学成绩卓越的各个层面。通过这样的

 

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自己的学校,走进学校,深入了解学校,滋长爱校敬校情感。通过他们的研究,对所信息加以整理,用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展示,爱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发现自己所处环境的优越性。

 

教学中的难点是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分解。既然是教师指导,就要加进自己的智慧,更好地方法指导学生,分解的子课题,利于学生操作,

 

[迷津指点]

 

活动大主题确定后,如何引导学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分解主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教师也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活动主题如何分解,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主题的性质来决定。在进行子主题分解时应当注意各主题之间关于知识和技术的偶合程度,减少项目内耗,让学生可以尽量发挥他的能力以及可以获得的主题相关资料。

  在进行主题分解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问题入手,分解主题;

 

2、当活动主题确定以后,围绕活动主题,学生可从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分解主题;

 

3、引导学生向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拓展,分解主题;

 

4、引导学生向所学课程拓展,分解主题。采用向学科渗透的方法进行,对每一个活动

 

主题,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小主题。

 

主题分解的切入点,就是学生想研究、感兴趣的内容。由于年龄特点、能力经验、知识结构、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局限,它与教师的预设可能有较大差异

 

台湾资深专家李坤崇教授提出了综合活动课程的“教学三诀”:“放”、“陪”、“法”。“放”代表着教师充分相信、尊重学生,在安全、严谨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放手,给学生尝试与体验的机会;“陪”代表着教师有效的指导,在不断地引导与激励下带领学生走向进步;“法”代表着一系列的教学准则,让学生明确教学常规、激励内心的荣誉感和向上的力量。

 

放手非放任,学生需要常规引导,放飞心灵;陪伴非捆绑,学生需要贴心呵护;法则非惩罚,学生需要规则约束,规范指导。

 

活动中,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第一是了解,第二是帮助,第三是发现问题,整体把握,为下一步教学服务。教师要积极介入,有所作为,在“真”与“假”, “实”与“虚”,“有”和“无”上作文章。时时追问一下,选题课到底要做什么?要让孩子们在司空见惯的世界和情境中,发现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产生疑问,提炼主题。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教师往往提供较多的选题信息,常常束缚学生的思维。其实,儿童对世界的观察,对自己身边事物的观察,角度是不一样的,价值也不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倾听、尊重、交流、理解、合作,就能触摸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我们要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兴趣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必须是“深度教学”,从告诉转变为指导,从督促转变为陪伴,从事实转变为意义,从而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规范,从模仿——建模——创造。

 

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只讲开放,没有规范;只讲体验,没有建构;只讲经历过程,没有目标达成,可能都是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的。

 

主题的分解点,应立足学生的实际,审视权衡分解后主题的大与小,粗与细,难与易。问题太大,学生不可能解决;问题太小,没有研究的必要。问题太细,落入繁琐俗套;问题太粗,摸不着头脑。问题太难,进行不下去;问题太易,没有研究价值。

 

选题指导课,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以下环节,让学生明确研究的价值和能力。

 

1、你想开展(研究)什么活动(主题)?

 

2、你为什么想开展(研究)这样的活动(主题)?

 

3、你打算怎样开展(研究)这样的活动(主题)?

 

4、你想怎样展示这次活动(主题)?

 

我想,通过这样几个环节思考和追问,学生就会减少选题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使选题过

 

程变得更具理性和科学。研究的问题表述如何更规范,更像主题,可转述表述方式:“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这样表达更准确,指向性更明确。

 

  总之,教师要牢固树立课程意识,把握课程的核心理念,诱发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冲动。通过我们的选题课,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培植学生的研究能力。将活动主题的分解,落实在学生的活动当中,化解在遇到的困难之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