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2011-12-25 19:25:33)
标签: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玉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首要的、基本的要求,也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 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

1.指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确定合理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如:解放小学刘小方老师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饮料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它以其新奇的包装、多变的口味吸引着众多小学生的目光。为此,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常喝饮料好不好?学生应该喝什么饮料?等问题。学生争论不休。教师相机引导:口说无凭,希望你们拿出证据。由此引发“饮料与学生身体健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2.指导学生确定研究的子问题

活动主题确定后,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明确具体的研究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如何围绕主题提出有意义、有价值、能够深入探讨的问题是个难点,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和深入思考问题。如:《我们的眼睛》主题活动,孩子们对“眼睛”这一“熟悉”的事物深层次的了解并不多,很难提出更多的要探究的问题,所以,教师通过观察:让学生观察自己(照镜子)及周围同学的眼睛;游戏:蒙眼睛过“河”,比较卡片上两条线的长短,摇绳等系列活动,引发学生提出:眼睛的构造是什么?为什么能看到东西?眼毛、眼皮、眼眶和眼球之间有什么关系?眼睛为什么会有视觉暂留现象?为什么会有近视眼?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等问题。

3.指导学生设计、撰写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活动方案应由组内人员共同商议完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确定活动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提醒学生考虑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活动形式如涉及调查、采访,要指导学生设计好调查和采访提纲,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设,找到解决的方法。人员分工时,要考虑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人尽其才,优势互补。

二、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

1.指导学生有目的、多渠道收集获取信息

对于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年级学生,在活动实施阶段,学生对如何广泛获取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会很茫然,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选取相应的调查、采访、上网、查书等方式获取信息,使其“最终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或能力”。对于偏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组成学习小组,优势互补,根据本地区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尽可能获取信息。另外,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如提供一些图书分类情况,或向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网址、书目,划定查找范围,以提高活动效率。

2.指导学生有效的整理、分析信息

学生最初获取的事实材料肯定是泛泛的,也可能与主题无关,对此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做到去除与己无用的内容,取其精华。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析,提问,如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明白什么道理?等等。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活动不断深入,最终形成有意义的成果。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日记、录音、照片、录像等,及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自己的体验体会,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活动总结与评价提供依据。

4.当活动遇到困难时,要引导学生将问题引向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学生的活动或在教室,或走向社会,或走进大自然,活动范围会超出教师视野;而且每个小组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进程也不尽相同,有时即使同组成员,由于分工不同,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他们的活动带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在意志力、自制力和独立性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管理,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当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在某一问题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了解事情原因,从中调解,促成他们之间的谅解,并引导他们对多种可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确定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当学生面对比较困难和大的问题而产生畏难情绪和退避心理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使学生保持知难而上的勇气和意志,同时指导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当各小组活动进程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要组织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们进行友好支援,培养全局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教师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工作,使活动中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井然有序开展活动

再如:学生在调查采访中碰壁,产生为难放弃的心理,这时教师除了给与适时的鼓励外,也可以创设情境,设计调查采访中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模拟采访活动表演,全班同学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过程既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如研究报告、小作品、体验日记等)的小结,也是师生、生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展示,学会倾听,在学会发现自我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1.指导学生根据主题和自身特点选择总结交流的形式

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各自的特点,总结交流的形式也应各具特色。展示成果的形式还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收获体验来选择,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优势,以资料汇编、口头汇报、现场制作等形式展示,也可以说说在活动中自己最大的收获。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竟显其能的机会。

2.指导学生展示交流的内容要自然真实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在过程,重在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在过程中获得的方法与能力。而成果展示阶段是给学生提供交流体验、汇报学习过程的机会,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内心对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自然流露活动过程中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完善、发展自己。

 屈志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