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序”到“有序”——如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纵向序列”

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玉 |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体现其“纵向序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没有现成教材的综合课程,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严格的逻辑序列。为此,在实践操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选题比较随意,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往往想研究什么课题,就可以研究什么课题。结果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初中生也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高中生还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他们在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成果的展示方面似乎也没有什么质的区别。于是,就有老师感到困惑了: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一直到高中整整十几年的时间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究竟有了哪些进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体现序列性,怎样促进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呢?
笔者认为,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其序列性的,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也必须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发展性。并且,作为一门课程,必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要素。而课程结构不仅仅有横向的结构问题,也必定会有纵向的序列问题。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序列性这一问题,不少学校也注意到了,尽量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题上体现一定的梯度,或者在活动指导上,体现一定的年龄差异。但总的来说,如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序列性,还缺乏相关的系统研究。为此,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从“活动”走向“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持续提高。
不同的学校在实践探索中其实都在尝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序列性,总的来说,主要是从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设计、选题方式的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等几个方面入手的。
二、
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年龄特点,年级越低的学生想象力越丰富,好奇心越强,胆子越大,受到学科知识的束缚越少,越不怕失败,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敢于实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错失了这个“时机”,是非常可惜的。当然低年级学生也有他们的不足之处,即他们探究问题时所需的能力与他们实际的实践能力相差甚远,致使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此无法顺利完成课题。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这一个阶段比较适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课题,选题范围放开,主题内涵更为丰富。
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分目标也应该螺旋上升式、循序渐进,比如某校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性知识目标的时,要求三年级学生“在老师和父母指导下能搜集资料、运用简单的工具完成简单的实验,并会用符号或文字记录简单的实验结果”。四年级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加入了“在老师指导下,能通过口头调查记录简单的调查结果;通过探究,能运用口头阐述、实物、文字或表演等形式展示成果”的要求。五年级要“能独立运用电脑网络查找资料;在老师指导下,能根据活动需要制作调查表,学会调查统计的基本方法;能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成果”。六年级目标要求则更高“在活动中,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活动小组能独立完成活动方案和总结,并选择适当的方式展示成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问题研究报告”[1]。不难看出,每个年级的每一条目标都是在上一年级的基础上层次性上升的,体现了系统的建构。
而某校在制定七——九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时,要求七年级应注重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学习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八年级应注重某些小课题的实践研究,逐步加大研究性学习的比重,在实践与研究中,形式自我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九年级,应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确立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提出创新性的假设,并为此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一般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有三个:第一,给学生带来丰富、积极的感性体验;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相对来讲应侧重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丰富的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目标则慢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到了高中,则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层层递进的课程目标,即使学生选择的主题是一样的,但其活动过程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
三、研究内容螺旋上升,统整程度逐步提高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体系时,也要充分体现内容的序列性。低年级儿童思维方式具体形象、认识尚不分化,他们是不大去考虑知识类别问题的,他们只是凭着好奇心去学习,是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服务为主的劳动技能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独有的重要发展课题。同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是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现象开始,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始,积累点点滴滴的直接体验和经验,产生和发展学习的兴趣和追求,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开始来学习科学、认识世界,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态度。根据低年级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一般非常具体,教师不时给出选题范围,并加以引导。
低年级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一般较多地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将各方面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能运用多种感官、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具体可实施的课题,可以较多地运用学生的家庭资源和学校资源,这样也可以适当降低活动的难度和保障低年级学生的人身安全。而到了中高年级,由于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有了逐步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拓展到社区、社会,让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进行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只有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序列,才能避免活动内容的无序和重复,并通过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走进电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三年级可以是“教学生学习简单电脑绘画”,四年级为“word文档的使用”,五年级为“如何制作电子小报”,到六年级则可为“学生简单学习课件的制作”等。
以下是某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版块里,都有若干的单元内容,而这些单元内容之间,相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来说,也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逐步提高,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序列性。
某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安排表[2]
http://zhsjhd.jssjys.com/htmledit/uploadfile/system/20090505/20090505112801001.png
http://zhsjhd.jssjys.com/htmledit/uploadfile/system/20090505/20090505112843001.png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内容的统整程度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的纵向序列。以“ 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例, 我们可以将其层层剥开。第一层可以是“ 垃圾的数量与变化” “ 垃圾的种类与变化” “ 垃圾箱的种类与变化”“ 垃圾工人的辛劳”“ 垃圾的运送与处理”等。在第二层次, “ 垃圾的数量与变化”又可以分解为“ 垃圾数量的变化与人口增长”“ 垃圾数量变化与生活方式” “ 浪费与垃圾的增长”等,“ 垃圾的运送与处理”可以分解为“ 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 垃圾焚烧的主要流程”等。[3]随着统整程度的提高,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程度不断提高,其研究难度也逐渐加大,这也是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序列性的一种方式。
四、选题方式由相对封闭到逐渐开放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城中,学生的选题方式按照主题选择度的大小, 可以分为以下三种。[4]
1.封闭式。这种方式是指教师或学校通过考虑学校、社区、学生等各方面的情况, 为学生的学习指定一个主题, 在确定主题之前不做专门的调查研究。如果教师或学校对学生和课程资源的情况缺乏了解, 主题的学习就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 就会影响主题学习的成效。如果对学生和课程资源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主题学习的成效。但无论如何, 这种方式提供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是非常小的, 甚至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 学校或教师提供给学生什么,学生就开展什么活动。因此, 一般并不提倡和鼓励学校采取这种方式, 最多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起步阶段,适当地采取这种方式, 但随着活动的逐步展开, 学校和教师要逐步放手,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地寻找问题并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半开放式。这种方式通常是教师事先与学生访谈, 与同事讨论, 大致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并对校内外课程资源作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析, 然后拟定几个主题, 让学生从中选择, 将选择人数最多的一个或几个主题作为学习的共同主题。相对于前一种来讲, 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但这种考虑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它介于封闭式和开放式之间。
3.开放式。是指学校和教师通过广泛深人地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课程资源情况, 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主题的方式。具体来说, 先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提出主题, 教师对它们进行归类, 合并相同或相近的主题, 然后根据课程资源的情况确定上述主题的可行性, 逐步减少主题的数量, 直到最后全班确定一个主题或少数几个主题。
一般说来,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在形成之中, 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因此小学中年级可更多地采用半开放式, 或者视情况适当地采取封闭式。但对于初中甚至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具有自主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可以采用开放式, 教师就课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提供适时的指导和调整, 但最终应该由学生来选择。这种选题方式的变化也体现了对学生选题能力的循序渐进的培养。
五、活动方式由易到难,由相对单一到综合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5]:主题探究式、生活养成式、调查统计式、实验操作式、社区实践式、角色模拟式、设计制作式、艺术演绎式等。
相对来讲,生活养成式、角色模拟式、艺术演绎式这几种活动方式难度较小,趣味性较强,更适合年龄较小的学生使用。其中角色模拟式不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而且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例如,在“感悟亲情”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使用了角色模拟的活动方式,扮演“ 父母”的角色,完成保护一个生鸡蛋一周的使命,在一周内的每一天学生都要把鸡蛋带在身边,精心呵护。
生活养成式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小学低年级可以通过制作水果拼盘、烹饪食品、做家务、制作简单的劳动工具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高年级可以通过家庭理财、家庭投资、房屋装饰设计、服装设计、野外生存训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艺术演绎式也比较适合小学生运用,比如某校开发了以“课本剧”为主要形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熟悉的《小猫钓鱼》《晏子使楚》等课文改编成“ 课本剧”脚本,由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自主设计服装和道具、自主设计舞台布景等,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了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灵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完善。
主题探究式、调查统计式、实验操作性、社区实践式、设计制作式这几种活动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同时也更加需要教师在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相对来讲难度稍大一些,更适合年龄大一点的学生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综合的、多样的,但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一般来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活动方式逐步由相对单一到逐步多样、综合,不同学习、活动方式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序列性。
六、评价方式多元立体,体现动态发展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其方式也应该体现不同的侧重。比如说某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确立了“五卡式”系列评价内容:[6]
1.资料卡:学生把每次在活动中搜集的数据、问卷、照片、笔记等资料摘抄、粘贴在资料卡上,对学生进行定量化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搜集资料的兴趣,拓展学生阅读的范围,增加他们的知识容量。
2.体验卡:及时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比如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战胜困难后的喜悦等。
3.收获卡: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的作品,比如说优秀的会画、书法、手工作品以及相关的奖励证书等。
4.爱心卡:当学生获得点滴进步的时候,就马上给他一张贺卡,写上简单的以示鼓励的话语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让学生从中得到鼓励,感受到活动的乐趣。
5.评价卡:对每次的活动过程、结果及时给与评价,及时记录在学生的评价卡上。评价卡上既有学生自我反思的自评卡,还有学生互评的交流卡,又有反馈式的家长评价卡和综合性的教师评价等。
“五卡式”的系列评价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评价体系,比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一篇小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作为评价的主要参照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序列性要求。笔者认为,对于年级稍低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侧重从学生搜集资料、活动体验、点滴进步上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就不能只局限于记录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收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研究论文或报告。而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则可以进一步尝试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系列的、系统的研究,形成有比较完整、系统框架的研究成果。总之,评价要求的逐步提高和发展也是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注释
[1]王雅敏,柳桢.系统建构 常态实施 追求有效——黄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实施情况[EB/OL],http://www.tianxinedu.com/Resource/
[2]蓝伙珍.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EB/OL],http://www.dylschool.com/Article/
[3]刘丽群.试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J].湖南教育,2007,(5).
[4]刘丽群.试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J].湖南教育,2007,(5).
[5]陈家斌,杨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5(29).
[6]杨金珍.城市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EB/OL],http://yjq.glj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