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五节、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一、硅藻门的主要特征:
㈠、硅藻的形态与结构:
1、单细胞植物体,可连接成多细胞的群体或少数几种为丝状体。营养细胞无鞭毛。
2、细胞壁:壁由果胶质+硅质形成,无纤维素,硅质渗入果胶质中,因此细胞壁相当坚硬,称为硅藻壳。细胞壁成两个套合的半片(瓣)组成:半(瓣)片:上壳、下壳、壳面(瓣面)、环带(环壳面)、连接带(上、下)、壳缝、中央节、端节(极节)。上壳与下壳的壳面有多种多样的精致的花纹,如三角形,圆形,甚至很复杂的图案。
壳面的花纹有两种类型:
花纹是放射对称的——辐射硅藻纲Centricae
花纹是两侧对称的——羽纹硅藻纲Pennatae
以羽纹硅藻属Pinnularia为代表:
多数羽纹硅藻的壳在对着顶轴的方向有长的裂隙,即为壳缝。壳缝的出现是与硅藻细胞运动能力有关的,因为仅是在有运动能力的细胞才有壳缝。这类硅藻可以跳动前进,这是在细胞质在脊缝处的川流所致。
辐射硅藻无脊,因而不能作跳跃运动。
3、载色体1—多数,小盘状或片状。其中有叶绿素a, 、c,b和α—胡萝卜素,叶黄素(墨角藻黄素、硅藻黄素等;通常藻体是金褐色的颜色。但亦有不少生在淡水的硅藻是绿色的,这是它们所含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较少的缘故。
4、同化产物为金藻昆布糖和油。
㈡、繁殖:
1、细胞分裂:是主要的生殖方式。
一个细胞分为两个原生质体时,每个细胞各有一半母细胞的壁,或是由上壳,或是下壳,然后再由子细胞的原生质体产生另一半的硅藻壳。新生的另一半的壳总是子细胞的下壳,而从母细胞带来的壳不论其在母细胞是上壳还是下壳,在子细胞里都是上壳。这样两个子细胞把两个老的半片作为其上壳利用,促使其一个子细胞的体积和母细胞体积相等,其另一个子细胞的体积比母细胞的体积略为小些。这样继续下去,细胞渐形趋小,这时可产生复大孢子。
2、形成复大孢子的方式:
复大孢子在性质上是合子性的,它们由配子的结合,或由自由配合结果促成的,但在某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复大孢子,系由单性生殖所促成的。
例1 披针桥弯藻
二、分类及主要代表植物
含中心硅藻与羽纹硅藻2纲,8目,16000种。硅藻生活在各种水体,包括海水,淡水,也有许多生长在土壤中。在海水中以中心硅藻类占优势,相反,在淡水中则以羽纹硅藻类为主。
三、硅藻的经济意义:最早的硅藻出现白垩纪,而在上白垩纪和第三纪时达到了发展的最盛期,因而产生大量的海相沉积的硅藻土,作工业,化学分析,填充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