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2010-11-18 14:40:19)
标签:

启动

效应

呈现

情绪反应

知觉

杂谈

分类: 情绪研究

1.情绪启动与阈下情绪启动

    当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色彩时,被试的反应与控制组相比会有所不同,称为情绪启动。
    在情绪启动实验中,如果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依然能观察到情绪启动效应。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无法被有意识地觉察,被试根本不知道曾经呈现过启动刺激,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又称“无意识情绪启动”(Unconsciou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或“自动情绪启动”(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2.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表现与确认
    在行为水平上,Bargh和Pietromonaco的一项社会认知实验中,让被试进行一项需集中注意力的任务,同对呈现一些涉及人格的敌意特质的词,然后让被试读一段有关某人的描述,再请被试对该人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被试事先被呈现的敌意词越多,对目标人物的评价就越倾向于负面,表明阈下情绪信息能对社会判断产生影响。Murphy和Zajonc的判断偏好实验是阈下情绪启动的典型实验之一。实验中给完全不懂汉语的被试呈现一个汉字,请被试猜测该字在汉语中是代表“好”还是代表“坏”的概念。在汉字出现之前,以4毫秒的时间呈现一幅表现正性情绪(如愉快)或者负性情绪(如愤怒)的面部表情照片。结果表明,被试更有可能将一个跟随着愉快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好”的概念,而将跟随着愤怒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坏”的概念。
    在生理水平上,Ohman和Soares研究恐怖症患者的无意识焦虑时,给患有恐蛇症的患者和正常被试呈现一中性画片,测量他们的皮电反应;在图片呈现之前,以30毫秒的时间分别先呈现蛇、蜘蛛、花和蘑菇的图象。结果表明,有恐蛇症的被试,在以蛇为先导画片的测试中皮肤电阻显著降低。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在实验中用fMRI或PET代替皮电作为检测手段,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或无阈下情绪刺激会导致不同的脑活动模式,并且无意识的情绪影响主要集中在右侧脑半球,而意识的影响则主要集中中左侧脑半球,显示出脑活动的不对称性。这一结果与情绪—认
知的脑功能定位特点一致。
    最近还有研究显示出阈下情绪负启动效应。Wenture发现,如果启动刺激的干扰项与探测刺激的靶子的情绪色彩相同,则探测刺激的反应时与启动刺激的干扰项为中性刺激的控制组相比显著变长。

3.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产生的条件
    阈下情绪启动有阈上的情绪启动所没有的特点。目前的证据显示,二者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记忆痕迹和情绪作用两方面上。
    Greenwald及其同事调节刺激呈现非同步(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即SOA),证实了阈下情绪激活没有记忆痕迹。他们要求被试判断靶子词是“令人愉快的”或“令人不愉快的”,而启动刺激与靶子的关系分为“一致”和“相悖”两种。结果显示,当启动刺激呈现时间为50毫秒时,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在SOA大于100毫秒时迅速减弱,而阈上启动最强的SOA为400毫秒。这说明阈下启动只有很弱的记忆痕迹,而阈上启动则具有较强的记忆痕迹。此外,无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对情绪的影响比意识知觉到的要大。Murphy和Zajonc的实验表明,如果将文字前面的表情照片呈现时间改为1000毫秒,使被试能有意识地清晰知觉到人脸时,他们对文字的评估很少受人的面部表情的影响。这说明无意识知觉到的信息更多地作用于人的情绪。
4.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机制
    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显示,情绪尤其是无意识情绪,对决策有重要影响。对于某些脑损伤病人来说,尽管其智力测验成绩良好,但是在不确定的、冒险性的决策任务中,更易于作出错误的选择,显得缺乏某种必要的“直觉”,皮电反应模式也与正常被试有明显差异。这意味着认知和情绪是两个分立的系统,但彼此之间又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对于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机制,从情绪—认知关系的角度,有如下三种解释:
4·1 感受信息等价说(Feeling-as-information)
    该假说将情绪系统看作是认知系统的参照,认为在信息不足或时间仓促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用情绪感受代替认知判断。认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存在,是由于被试所做的判断乃是基于自身所感觉到的情绪状态。在有关判断的信息不足或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复杂的判断被转化为被试自身所感到的对靶子的情绪反应。所出现的情绪启动是被试对先前感受的“误读”,而当这种感受的来源有理由被怀疑时,感受的信息价值就减弱了。
4·2 情绪优先说(Affective Primacy)
    该理论反对将情绪看作是认知的参照和补充,认为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对刺激进行意义评价的情绪系统与识别理解刺激含义的认知系统是分立的,彼此之间有相互作用,但在产生作用的条件和时间上存在差异。情绪反应只需极少的刺激呈现,能在极快的时间内发生;情绪是一个独立发展、构造起来的心理构件,无需被认知介入,有其特定的独立功能。
4·3 自动扩散激活说(Spreading Activation)
    自动扩散激活说倾向于将情绪看作是对某种特殊知识的记忆,情绪反应就是该种记忆被激活时的状态。认为对事件的知觉受到事件发生时活跃着的图式、模式等特殊知识结构的影响,导致有选择地注意事件的某个方面,当事件表现模糊不清时,记忆中的模式就被调动出来,对模糊事件进行解释。所有这些过程既可以有意识地发生,也可以自动发生。当模式或图式被自动地激活从而发生作用时,就表现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5 总结
  情绪启动的实验模式已获得较丰富的结果,而其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推动了情绪的实验化研究。近年来情绪研究方兴未艾,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发现及研究方法,为情绪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同时,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与有关无意识知觉的研究密切相关,为情绪和脑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道路,有望获得更多的发现。

 

                                                             刘蓉晖,王垒,心理科学,2000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