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3》


标签:
电影阿波罗13 |
《阿波罗13》电影海报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启的一项航天工程。当时正值美苏冷战,随着苏联宇航员在太空领域的突破,美国也不甘落于人后,决定要有另一番成就。阿波罗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而他的妹妹正是月之女神阿提密斯,两位都是神祇中著名的猎手。而登月计划之所以取名为阿波罗,我想大概不是为了兄妹相见这一类的家常,而是本着“挑战太阳”的决心上路的。登月计划一直到阿波罗11号才终于成功,美国宇航员阿姆斯壮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表面的地球人,“我个人的一小步,全人类的一大步”,由此不仅将人类航天科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也宣布了美国在航天竞赛中的胜出。
而正如影片中汤姆.汉克饰演的James Lovell所说的,“如果哥伦布从新大陆回来,却没有人跟随他的脚步,会如何?”因此即便在11号成功之后,阿波罗计划仍然在继续。后续的阿波罗12号一直到阿波罗17号都圆满成功,宇航员依次完成了登月任务,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阿波罗13号。13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而这架专挑着13点13分发射的阿波罗13号明显有意跟命运对着干,也表现了美国人对自己航天科技的信心。然而这一次命运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以奥德赛为名的指挥舱真的迷航了,没有去成月球,度过重重危机后才终于安全返回。阿波罗13号被称为一次“成功的失败”,而《阿波罗13》就是以这个传奇航天任务为背景的电影。
《阿波罗13》非常细致的重现了整个航天任务的经过,无论是发射前的准备,还是发射后的太空场景,以及地面的休士顿控制中心,皆非常逼近真实。影片的剧本是参照13号的航天员James Lovell自传改编而成,相信在真实性这一方面漏洞不会多。也正是真实性的缘故,使本片有别于一般的太空电影,没有油井工人到彗星上钻地洞,没有跟喜欢吃人的外星人开战,从头到尾几乎都充满了“专业”两字。这让我想起一位化学家的话,他说科学不需要一些会说话的动物玩偶来推广,科学本身就魅力无穷。我想导演对航天科学的自信也是类似的。
看《阿波罗13》的时候我几乎没感觉冷场,始终和三位航天员及地面控制中心“精神同在”。自然这种紧张不是科幻片里那种被外星人追杀的恐怖感,或是怪兽片里会被吃掉的危机感,《阿波罗13》在电影上来说其实味道有点淡,可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电影。因为现实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怪兽,也没有那么多外星人,而现实中的航天科技就是如此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并迈向终点。影片里不断出现的各种危机,由休士顿中心的各路人马分头解决,一次又一次,各组人员分工合作,形成一群科学家解救三名科学家的精彩故事。而片中让我贯穿始终的感觉就是“相信自己的训练”,这不仅是对专业的信任,也是对专业的尊重。自然也有一些倒霉的偶然因素让你不成功,让训练全部白费,但片中的Ken似乎为此说明了一切:大骂“该死的!”,可是继续自己该做的工作。
影片的演员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无论是阿甘以及他的好朋友越战中尉,或是《隐形人》里的天才科学家,以及《龙卷风》里的追风者,还有《大敌当前》的纳粹狙击手,几乎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明星。除了汤姆.汉克外其余几位未必大牌,可是绝对厉害。
最后纵观全片,其实一开始的一段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主角在自家后院里看着远方的月球,想象有一天自己也可以登上去的感觉。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感觉,当遥远的空间可以靠着个人的体验连接时,就像在穿越宇宙。彼端的月球早在自己出生前就有了,自己也在地球上生长了这么多年,可是有朝一日登上了月球再回来,会发觉这两个接近平行的世界因为自己而显得如此之近,这种空间的错位非亲历者不能体会的。或许这也是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退役后总是销声匿迹的缘故:月球我也去过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好新鲜的呢?
剧照: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