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社区上班,是份好工作吗?

(2009-05-21 09:47:29)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章选登

 

前几天,编辑部楼下的进门处竖了一块牌子,“参加面试的同志请到×××房间”,这意味着又会有新人来我社工作。同事说,现在来我社投简历的情况是“硕博”居多,“学历硬件”之“硬”,非往昔可比。当然,我社并不搞“唯学历论”,而是唯才适用。如今社会人的素质,学历水平都在提高,这才是就业门槛“水涨船高”的原因。

“社区就业”在今年作为就业指导的方向被政府明确提出。年初,温总理视察南开大学的时候说,“希望同学们把到基层工作和自己的事业发展联系到一起。”他还表示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讲这个问题。不久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提出了大学生直接增加就业岗位的途径,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城市社区建设。”

两会上,人大代表张素荣将社区就业岗位分为——公共服务、自主创业、生活服务三类,共有15项具体内容,成了值得参考的热门提案。在今年的第二个季度,北京市已经在酝酿出台政策,计划由政府购买社区工作者岗位,设置“社区助理”岗位,招聘大学生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

大学生到社区是不是合适,做主任助理能否胜任,这个话题似曾相识,但对于正在走入社区的大学生们却永远是一个新话题。本刊有个栏目是反映一线社区工作者从业心得的,有不少来稿是这些社区新人写来的,他们的文章中往往提到,初到社区,最大的困难是与自己的斗争,居民们对大学生们的期望颇高,但宽容度也颇高,正如一位搞社区工作者能力培训的专家所说的,“到社区工作并不是个严酷的考验,关键在你的心态。”

在与一些大学生社区主任助理(包括在社区实习的学生)的接触中,隐约觉得他们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有个心理落差,觉得一些“老主任”文化水平不高,惦记的是些婆婆妈妈的事,当年“小脚侦缉队”的行事风格仍在。其实,这真的是很片面的认识,要知道,当年的“小脚侦缉队”的用词有些调侃,但绝无贬义。记得几年前,本刊曾采访北京某个胡同居委会,有一对母女都在这条胡同中担任居委会主任。已经70来岁的母亲称自己当属“小脚侦缉队”之列,提起这个,老太太还会大笑一翻,但事实上,老人当年是这里连续好多年的先进治保主任,直到今天在社区中还是威望颇高;她的女儿是现任的居委会主任,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大专学历的年轻主任。老主任夸现在的主任比当年的她们强得多,但她的女儿完全不这样看,她说她妈妈能被选为主任,一下子在社区干了几十年,也是因为她当年在整个街道里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啊。对此,一位上了年纪的区领导一语中的,他说当年选的居委会主任都是好样的,都是精英,要是当年有这么好的教育条件,他们个个都是大学生。

在那次采访中有一点难以忘却,就是那位老主任是“退养人员”,待遇不及一般的退休工人,据悉这是当年一种针对高龄退职的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安置方式,以至于老人的医疗等福利保障都要通过很麻烦的申请才能得到部分解决。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问题,应该是全社会的遗憾,人们应该对她们感到一份愧疚,社会应永远对这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社会工作者心存感激。

在今天,我们经济实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有能力为社区工作者提供较为完备的福利保障。更关键的是,今天从事社区工作的意义非同凡响,它表明一种社会需求。如果说经济建设注重发展财富积累的“硬实力”,那么社会工作,包括社区工作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软实力”。建立和谐社会,“软实力”至关重要。因此,本刊认为“去社区上班”是个好选择。

还想说句题外话。5月上旬,本刊到淄博开会期间参观了农村社区建设成果,让人振奋。尤其难忘的是,在桓台县邢家镇实验小学,我们受到了农村小同学们格外的礼遇,骄阳下的孩子们认真地为这些“领导”表演口风琴等节目,让我们真感动、真心疼、真无言以对。在此真诚感谢,并衷心祝福这些淳朴的孩子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