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时年45岁,已在官场为宦多年,时被贬黄州已经两年多了。作为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首席文学家,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和高潮时期,也是苏轼在词创作上数量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苏词五彩纷呈,风格独特多变。
这首词看似写的是一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但却表明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和旷达豪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从词前的小引中不难看出,苏轼这次遇到的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阵雨,而雨具却已被拿走了,同行的人在雨中举步维艰,想躲雨而又无处躲,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而苏轼却表现的不同常人,一副坦然和神定气闲。
上阕写雨中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四字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非常形象的描画出了这场雨的来势凶猛,风急雨骤,而雨中的诗人,却并不慌乱,而且还说不妨在这雨中一边高声吟咏一边慢慢行走。“莫听、何妨”两词引领这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突然来临的这场雨的坦然以待和悠然神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竟然轻松胜过骑着骏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非常精彩,它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而且表达出了人生的况味和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下阕写雨后的情景及感悟。“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