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初读、精读、感悟
(2011-06-19 08:14:45)
标签:
校园 |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望眼:远望的眼睛。
自缘:缘,因为。
身:自身,自己。
最高层:最高处。
【韵译】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初读】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精读】
首句“飞来峰上千寻塔”,起句实写飞来峰不但地势高,而且飞来峰上还有千寻塔。“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记载,此峰自天竺飞来,故名之。“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八尺。这句的意思谁说,飞来峰上矗立着千寻宝塔。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和衬托的方法,描写了飞来峰上更有千寻之塔。不但表明了塔身之高,而且突出了飞来峰之高,极写登临之艰难。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承上而来,虚写飞来峰之高。“闻说”即听说。“鸡鸣”用了神话中天鸡的典故。据《玄中记》中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照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鸣。”这里说的是“桃都山”之高。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说的是“太姥山”之高。王安石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听说天鸡啼鸣就能见到旭日初升。“闻说”不仅表明飞来峰的来历是听说的,由此赋予神奇的色彩,而且与“鸡鸣”典故自然联系起来。诗人用此典意,不但说飞来峰声闻遐迩,给予神话色彩,而且表现其雄伟的气势,间接地突出了飞来峰之高。
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转句直入情语。“浮云”飘浮的云彩。在中国诗文中,常用“浮云”比喻奸邪之臣。如《新语·慎微篇》中说:“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望眼”远望的视线。这句的意思是说,不惧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诗句中,“不畏”不但表明了诗人的雄心气概,也暗示了诗人“登”山的目的。浮云再高,也挡不住诗人远望的视线。。“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尾句“只缘身在最高层”,紧承上句,不但回答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而且集中表现了诗人思想情感。“缘”即因为。“身”即自身,自己。这句意思是说,因为我置身在飞来峰上千寻塔的最高处。这里,不但照应了诗歌前两句所表现的“飞来峰”上“千寻塔”之高,而且也说明了在如此高塔上,不怕半空中的浮云遮住视线,因为我比浮云的位置还要高,看得更远。
诗歌总是有所寄托的。登高望远,在开阔的视野中,自然界总会给人以触动,“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因而“情动于中而行语言”
【感悟】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歌通过“托物明理,借景寄意”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同时,以议论为诗,把形象性和隽永的诗韵相结合,寓理于事,寄理于形,不但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另外,典故的运用,不但增强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而且使诗歌更具形象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