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赞歌
(2008-10-29 15:58:39)
标签:
生命杂谈 |
广阔陆地
蚂蚁具有将同伴尸体聚集的特性,搬运同伴尸体移动的方向,虽是随机却会慢慢集中成数堆,变成类似人类的墓地一样,而不是随便搬运摆放。
线虫发现食物时,有些线虫聚集一处,有些线虫离群独居。因线虫鼻神经里有4个基因,感测疼痛产生冲动时,带有完整基因的线虫就赶忙群居一处,但突变者感到压力,神经细胞基因启动,出现单独留守。
蟑螂有极强适应能力且寿命不短,德国蟑螂可活6至9个月,美国蟑螂可活达24至30个月。长寿主因 是凭恃着无所不吃,超级耐渴、耐饥、耐寒的本事。
蜥蜴又名四脚蛇,尾部椎骨处有自割面,是一软骨性的构造,遇敌时尾部由此断裂,断掉的尾巴神经仍有作用,可持续跳动数分钟,藉以转移敌人注意,让蜥蜴有足够时间逃命,日后尾巴会再生。
苍蝇的翅膀每秒可振动200次,且动作敏捷,是空中特技高手。虽会传播病菌,惹人讨厌,但能分解动物尸体,对整个生态系统有很大的贡献。
田鼠的幼鼠被放到巢外时,会发出超音波呼叫母鼠,母鼠也会发出超音波响应幼鼠。
青蛙嗅觉虽不发达,但能分辨池塘边的湿气味;外出后总会找回自己出生池水的池塘,绝不迷路。
兔子眼睛因缺乏「白化色素」,瞳孔周围是透明的,眼下方流动的血液明显易见,因此眼睛看起来总是红红的。
骆驼耐旱力强,沙漠中缺水时, 8天后体重减 100公斤,相当于体重的22%。处于脱水状态的骆驼,虽身体衰弱、肌肉褶皱、腹部塌陷,但仍无生命危险,一有水喝,马上恢复体力;且具有惊人的饮水量,可在20分钟内喝下100公升以上的水。
黑猩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有的还会使用工具索取食物。当干旱季节缺水饮用时,会咀嚼树叶,然后以吐出来的「海绵」树叶,把存在树洞里的水吸出来解渴。
蛇具有精准的温度传感器,体温会随着环境变化而调节控制,通常体温维持4℃至38℃的范围内。对周遭温度感应极其敏锐,能感知猎物的体温,也会寻找温度适合的环境。
湛蓝海洋
企鹅生长在低于零下数十度的南极大陆,奇寒气温中,母企鹅产产下企鹅蛋后,公企鹅就把企鹅蛋放在自己双脚上,用自己的体温来孵蛋;同时,让生产劳累的母企鹅,在旁得到安歇,慢慢恢复体力。
海龟又名绿海龟,在海岸或海岛周围水域或陆地上交配。雌性产卵时,夜晚在利于爬行和挖掘的海岸登陆,至灌木林中以后肢挖洞产卵。每次产卵数十枚到百余枚,以后肢将沙土覆盖卵上,后爬回海中。藉太阳热量孵化, 28℃至34℃温度下约40至70天时间孵出。
螃蟹是甲壳动物,共有十只脚,最上面的一对似钳状的螯,可用来觅食和御敌,其余八只脚能在路上行走,也能在水中游泳,不过这八只脚的关节只能左右弯曲,因此螃蟹只好左右横行。碰到危险状况,那一对螯抵挡不住敌人攻击时,会自断一螯,转移敌人注意力,然后趁机逃走。
章鱼遭遇危险时,会喷射浓黑的墨汁以掩藏自己,趁机观察周围情况,准备进攻或撤退;可连续六次喷射墨汁,过半小时后,又能积蓄很多墨汁。遇敌攻击,除了吐墨汁外,也会切断蛇状触腕逃命。
河马身肥样丑,身无一毛,也无汗腺,会分泌红色黏性液体,保护皮肤免脱水龟裂。河马整天浸在水中,只露出鼻孔和眼睛在水面;可闭气潜水长达6分钟;在水中仍用腿走路;是群居动物,由10至20头河马组成;讲究地盘势力,对入侵的河马会展开厮杀。
河豚没有肋骨,且连接肠胃的食道属括约肌,具备收缩功能;腹部肌肤弹性奇佳,可吞入体重四倍的海水,同时吸进空气使体积暴增三倍大。
鲑鱼在一定的河川产卵,小鲑鱼经过一年的生长后,沿着河川顺流而下到达海洋,随后二年间在海洋中自在的移居、成长。生育期成熟的鲑鱼,开始逆流寻找生命的故乡;经两个月回游之旅,完全靠体内储存的脂肪为能量来源,到达相隔一千多公里之遥的故乡河川中产卵。
抹香鲸性喜深潜捕食鱿鱼,可在海底待
90至120分钟,而瓶鼻海豚可潜水约15分钟,而真海豚只能潜3分钟。小肠能分泌龙涎香,颅内脑油器可控制听觉,引导回音定位的声波,也可调节浮力让身体在海洋中安稳浮着。
蔚蓝天空
燕子在微风中,斜着身子掠过天空,「唧」的一声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在空中猎食时快速转换方向,长尾发挥船舵般的功能。
萤火虫身体分泌一种会发光的蛋白质荧光素,和特别的酵素荧光酶,两种物质和氧气接触,就会发出亮光。
鸟类肺部实心绵状有9个薄壁气囊,能伸展至内脏各器宫间和骨骼内,有减轻体重、增加浮力和贮藏空气、调节体温、帮助呼吸的作用;因此,在稀薄空气中也能呼吸。有些鸟类甚至能飞过海拔3.1万英尺高的珠穆朗玛峰;那里空气极其稀薄,人易缺氧死亡;但这些鸟类不但不会死,且自在地遨游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