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比“象征诗派”与“朦胧诗派”特征

(2015-05-18 14:55:41)
标签:

文化

诗歌

分类: 内自省也

对比“象征诗派”与“朦胧诗派”特征

(文字节选、摘自网路,由木依秋整理)

 

 

象征

1、渊源:象征主义

    

1852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19世纪6070年代,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发表一系列象征主义的诗歌,奠定了象征主义的美学基础。1886915日,让·英雷亚斯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象征主义宣言》,系统阐述象征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流派的确立,20年代,风靡世界。

 

1基本观点

    ①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的。——主观唯心主义②诗歌应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③用象征来沟通两个世界: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④崇尚朦胧晦涩:“诗是必须有谜。”马拉美“诗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

 

2)诠释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  

 

2、象征诗派

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

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1)首要特色:

创造感伤颓废的情调,是象征主义诗派的首要特点。

 

2)艺术手法

 

①通过象征性形象和意境去暗示诗人心灵世界的某种感受。

象征派诗人认为客观外物能与人的心灵相互感应契合,是能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森林”。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情感。

象征诗里的形象既是它们本身,又不仅是它们本身,具有内涵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②奇特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

    象征诗派以表现内心世界为创作的唯一任务,那么想象就极为重要,波特莱尔说:“想象力是真理的皇后。”

    朱自清:“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情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

    通常的比喻是以事物间相似的属性为基础,但李的比喻主观随意性很强,以自己的独特的感觉将相互疏远,几乎毫无联系的事物构成比喻关系。

    

    ③广泛运用通感手法

    打通视、嗅、触、味、听觉等感觉的界限,让它们彼此沟通,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④“观念联络的奇特”:将一些表面上并不相关的观念或事物组织在一想,抽掉使之联系的关系词语,形成意象的跳跃性,加强诗的刺激性。

 

 

【朦胧诗派】

 

1、出现

    从一九八○年开始,忽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2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死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