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象征诗派”与“朦胧诗派”特征
(2015-05-18 14:55:41)
标签:
文化诗歌 |
分类: 内自省也 |
对比“象征诗派”与“朦胧诗派”特征
(文字节选、摘自网路,由木依秋整理)
【象征诗派】
1、渊源:象征主义
1852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19世纪60、70年代,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发表一系列象征主义的诗歌,奠定了象征主义的美学基础。1886年9月15日,让·英雷亚斯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象征主义宣言》,系统阐述象征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流派的确立,20年代,风靡世界。
(1)基本观点
(2)诠释
2、象征诗派
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
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1)首要特色:
创造感伤颓废的情调,是象征主义诗派的首要特点。
(2)艺术手法
①通过象征性形象和意境去暗示诗人心灵世界的某种感受。
象征派诗人认为客观外物能与人的心灵相互感应契合,是能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森林”。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情感。
象征诗里的形象既是它们本身,又不仅是它们本身,具有内涵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朦胧诗派】
1、出现
2、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