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让阅读教学的过程舒展开来
● 浙江湖州市东风小学 肖绍国/设计、执教
● 著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
3.在读悟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刘备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共鸣。
教学过程:
起:感觉,第一印象落诚意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通过初读课文,刘备三顾茅庐,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我认为刘备非常珍惜人才。
生:我以为刘备非常会用人,他知道诸葛亮非常厉害,就三次去茅庐拜访。
生:我感觉刘备是一个非常有诚意的人。
师:对呀,三顾茅庐,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
【点评:这“起”,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刘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印象。刘备爱才,善于用人,有诚意。其中攫取三顾茅庐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作为深入学习课文的切入口点。】
承:揣摩,锁定对话悟诚意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那些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然后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师:(学生读课文后)能体现刘备诚意的语句有好多处,你找到是哪一句,谁先来读?
【点评:默读课文即学生自读自悟。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最为重要。自读就是学生自由与文本对话。刘备对诸葛亮的“真心诚意”表现在对其茅庐的“三顾”中。这是师生对话的基础。】
师生对读
生:我找到这一组对话: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我觉得刘备非常严格要求张飞,他非常尊敬孔明,也可以看出他的诚意。
师:怎样读才能体现出刘备对孔明的尊敬和诚意呢?
生:我们应该抓住其中的几个特别有味道的词语,比如:“胡说”、“大贤”等。
师:你来试一试。
生: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真有味道,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
生:他们“桃园三结义”,情同手足。
师:现在,为了请一个外人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足可以看出刘备怎么样?
生:他很敬重人才,很珍惜人才,真得很有诚意。
师:我们要读出刘备斥责的语气,体现他的诚意,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咱们来一次对话。
(师生分角色对读)
【点评:朗读体验是感悟的主要途径。找出体现刘备诚意的一组对话以后,教学重在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把握读的语气,在读中理解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朗读是充分的,有个别朗读到师生分角色对读。】
自由对读
师:还从哪些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
生1: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生2: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生3: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师:怎样读才能展现刘备的诚意呢?(媒体集中出示以上三组对话)你们同桌,你读张飞,我读刘备,选择其中一组你们最感兴趣的对话,先自由读读,等会儿,请你们来展示。
(学生自由分角色读)
师:哪两个同学先来读?有人说,听话听音,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生: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生: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师:读得不错!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刘备非常想把诸葛亮请出山来帮助他。天寒地冻,就是要让孔明知道他的诚意。
师:还有对话,谁想来读?
生:“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生:“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师:这一回,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我从刘备的“大声斥责”,听出他对兄弟一点不留情面。
师:是呀,刘备大声斥责张飞的背后,就是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来,让我一起来大声斥责张飞,体会刘备的心情。
生(齐):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师:好的,还有一组对话,你们俩来读吧。
生:“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生: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师: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来了,张飞有点羞愧。
【点评:朗读又进了一步,由读前面的一组对话到自由对读三组对话。朗读的形式更为多样,有对读、分角色读到推荐一位同学读等。反复朗读中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刘备儒雅、彬彬有礼、待人诚恳的形象浮现在学生眼前。】
分组对读
师:让我们一起连起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这两组同学读张飞的话,这两组读刘备的话:
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生读),刘备斥责他——(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生读),刘备说——(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转眼间,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生读),张飞想了想,也就知趣地说——(生读),刘备说——(生读)。
【点评: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的朗读是“分进”,那么这个环节由一组对话到几组对话连起来朗读,是“合击”。颇具启发意义的是学生朗读每组对话之间,教师作了适当的串连,过渡极为自然,使对话的意蕴融为一个整体。】
创新对读
师:张飞经过刘备的这番那般教导,也就知趣地随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诸葛亮出来迎接,他的牛脾气又发了,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
生(齐):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师: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象刘备说些什么吗?(媒体出示:刘备
生:刘备火急火撩地说“你怎么又来了,我早就告诉过你,我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生:刘备雷霆大发地说:“你怎么又这样了呢!我在来的路上,不是跟你讲过要懂得礼节,千万不能失礼吗!”
生:我觉得刘备不会大声地说,因为他怕吵醒了诸葛亮,他会压低声音说。
师:说了些什么呢?
生:他压低声音地说:“你的牛脾气怎么又上来了?不是教育过你了吗!别坏了我们的大事呀!兄弟!”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吴月。
师:如果我是刘备,我会捋一捋胡子(师边说边做捋着胡子),告诉你说:吴月,知我者,非吴月公子莫属也!
【点评:这一环节由理解性阅读进入到创造性阅读。前面读了那么多对话,学生对刘备的性格特点自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师巧妙地利用文中“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设计了一个通过想象写人物对话的练习,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深入。】
转:融入,聚焦行动品诚意
师:从对话中,我们读出了刘备的一片诚心,言为心声,这些对话表达了刘备鲜活的个性。人物个性是可以从多方面来表达的,除了语言以外,我们能不能从别的方面感受到刘备的真心诚意呢?
生:“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我也体会到了。
生:“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从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看出刘备的真心诚意。
生:“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从下拜看出刘备的真心诚意。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的描写,让我们一起走进“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用心地、细细地去品味呦!(媒体播放录像)
师:欣赏到这感人的一幕,相信你对刘备的诚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来,谁来动情地读读描写刘备动作的语句。
生: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当时的年纪吗?
生:我只知道他很年轻,具体多大不知道。
师:他当时二十七岁。刘备呢?你们猜猜。
生:我觉得应该三十几岁。
师:刘备当时整整四十七岁,差了多少岁?
生:整整二十岁。
师:而且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一介平民,怎么能下拜呢?你能体会到刘备当时的心情吗?把你体会到的心情带到朗读中去,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师:感动你的地方还有吗?谁还想读?
生: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舒适的床上高卧不起,而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候,面对着此情此景,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景展现出来吧!这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本段)
【点评:围绕“诚意”转入对描写刘备行动的品读。教师一句“除了语言以外,我们能不能从别的方面感受到刘备的真心诚意呢?”把学生的兴奋点从品读人物对话,引导到描写人物性格的另一个方面——“行动”的研读中去。】
合:拓展,妙笔生花赞诚意
师:刘备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以后,刘备已经离开了人世,诸葛亮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的话——(媒体出示《出师表》节选,古筝曲《高山流水》徐徐奏响,教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眼中含着点点泪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深情回首,念念不忘,同学们,这段文字比较深奥,你好像听懂了些什么?
生:最后一句说这是二十一年前的事,二十一年,历历在目。
生:“臣本布衣”,诸葛亮说他原来是穿布衣的,布衣就是平民。
生:“由是感激”,说明二十一年过去了,诸葛亮还念念不忘。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一片真情的刘备说些什么呢?请你用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短语,来抒发此刻你想对刘备所说的话。先写一写。(学生写话)
师:写好了,大声地朗读出来,抒发你此刻的心情。
生:珍惜人才,是打胜仗的关键;一片诚意,是尊敬别人的关键。学习你,敬佩你,对待朋友,对待人才,一片诚意。
生:你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如果不是你的耐心和诚意,也许诸葛亮的才干会被埋没,也许我们中国的历史也不会如此灿烂。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你乃伯乐也!
生:刘备三顾茅庐,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师:同学们,是“诚”唤醒了沉睡着的诸葛亮!是“诚”让诸葛亮拥有了无穷的力量!还是这“诚”让诸葛亮驰骋沙场,报效国家!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诚。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写的,这真是……
生(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点评:拓展阅读是文本阅读的自然延伸和加深。诸葛亮的《出师表》尽管学生难以理解,
但可以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对加深理解文本意义和开阔视野不无裨益。较理想的拓展性阅
读是选择那些与文本内容有机联系的文字材料,如果难易程度相当自然更好。】
板书:
诚!诚!诚!
精诚所至
总评:
这是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秀教例,它给我们阅读教学多方面的启示,我觉得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是:怎样将阅读教学的过程舒展开来。阅读教学的精读阶段需要寻找突破口,或者说需要找到切入点。这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面临的问题,不可违避。切入点找得准不准有何讲究?找准了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找准了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入进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你看,本课的教学抓了一个“诚”字,刘备的形象凸现了,当然还有张飞,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场面呈现在学生的脑际!切入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举,是教学思路的拐点,在此得到生动彰显。反之是许多平庸语文课的症结所在。
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朗读。读与悟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阅读教学,是读中悟呢,还是悟了读。当然大家都认为读与悟互为因果,要结合要统一。但总得有个主次,有个逻辑起点的问题吧?本课例教师安排了学生大量的朗读。在学生自读自悟以后,师生对读、自由对读、集体引读、创新对读等。读是主、是本,在读的基础上说一点感悟“为什么这样读”“读出了怎样的感情”。读加强了,减少了师生脱离文本的冗余谈话。对于朗读,鲁迅先生曾说:“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又说,“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读,有个内容选择问题,本课让学生发现并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句子来读,读得精当。读还有个学生关注什么的问题,是仅仅关注内容呢,还是内容和语言表达一并关注?本课的重点是读出主要人物刘备的“诚心”,至于对语言表达方法的关注,词语品味、推敲还有待加强。
阅读要让学生有心灵自由,有想象空间。学生在朗读人物的每一组对话的时候,个性 化的感受得到自由地表达。当读到张飞随刘、关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诸葛亮出来迎,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时,教师的引导具有启发性:“此刻,刘备会说些什么呢?书上没有写。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象刘备会说些什么吗?”所设计的想象练习是有创造性的。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对刘备个性的感悟展开想象,学生的言说展示了刘备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借鉴课文的人物对话形式,在新的语境中得到初步的实践和尝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习人物对话理应是本课的学习任务。高一点要求说,当学生随文练笔并交流以后,可以返回去让学生思考:“那么课文为什么没有把你们替刘备说的话写出来呢?为什么?”这,就抓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上去了,让学生在表达中长智慧!
阅读教学的三元素:切点、读悟、想象,在课堂上怎样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教学过程饱满、舒展,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肖绍国老师的《三顾茅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