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华都之春——杨柳依依
当寒冷的北风扫落最后一片黄叶的时候,小溪旁的柳枝就开始冒出了嫩嫩的绿芽,伴随着春风、春雨、春光,小区小溪旁的柳条又开启了生命的新征程!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深受人们的喜爱,更是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唐宋两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杨柳意象也急速膨胀,成为古诗中内涵最丰富的审美意象之一。
“柳眼春相继”——嫩芽乍吐,那是春回大地;“寒食春风御柳斜”——柔条轻拂,那是春风送暖;“春尽絮飞留不得”——白絮漫吹,那是春天在告别人间。
多情的诗人在它身上看到了整个春天的历程。在众多树木中,诗人只选中杨柳,捧杨柳为春天使者。
然而杨柳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能体会人世间的别离之苦。柳者,留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柳树在古诗词中,被古代文人墨客运用得比较多的,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无限遐想。
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凡是到过保利华都的人,都应该知道,在保利华都小区最具特色的绿化树木——就是柳树。因为在保利华都建设规划中,有一条小溪,溪水从小区中间流过,显得非常的灵秀美丽。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小区建设,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而环境包含着方方面面,除了花草绿化以外,水--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水就有了灵秀。而潺潺流水与青青杨柳常常是不可分割的环境组合体。
每当人们沿着小溪两岸的人行道路行走,春风拂柳,杨柳依依,流水潺潺,鱼翔浅底,好一幅春光无限的美好画面印入眼前,仿佛间,保利华都就犹如人间仙境!
保利华都东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