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数中的精确度问题
(2012-05-08 15:04: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随笔反思 |
四年级学生曾问我一道判断题:“3.10比3.1精确。(
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截取近似数,它与准确值之间总要相差一个数,这个差数可以反映出近似数精确程度。如果近似数比准确值小,就叫做不足近似值;如果近似数比准确值大,就叫做过剩近似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量的准确值是得不到的。因而近似数的误差也常常无法求出。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近似数的误差不会超过多少。例如,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钢尺来度量工件的长度,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误差不超过1毫米。
近似数的误差不超过某个数,我们就说它的精确度是多少,或者说精确到多少。上面举的例子用钢尺测量工件的精确度是1毫米,也可以说成精确到1毫米。
又如,近似数3.14,不管它是用什么方法截取的,它的误差一定不会超过0.01,因而它的精确度是0.01,也可以说精确到0.01。
根据上面讲的我们可以知道:近似数4.3的精确度是0.1,近似数4.30的精确度是0.01,可见近似数4.3与4.30的精确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近似数中,小数末尾不能随意添上或去掉“ 0”。
当一个近似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它的精确度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例如,近似数9400,如果它精确到100,就只有两个有效数字:9,4;如果它精确到10,就有三个有效数字:9,4,0;如果它精确到1,就有四个有效数字:9,4,0,0。为了区别它们,可以分别写成9.4×103、9.40×103、9.400×103。一般地,写成a×10n(1≤a<10,n是整数)的形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a的有效数字来确定近似数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