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在练习的设置上有了较大变化。它修正了原先教材练习题量大、问题繁琐、忽视对文章整体感知等方面的不足,本着“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练习设置少而精,思维训练有梯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大体上,这套实验教材的练习设置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积累性练习。最基本的题型是“读一读,写一写”,这是每篇现代文阅读课后必备的一种练习,对学生积累和巩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其他的积累性练习有背诵课文、摘抄格言警句(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第三题)、搜集谚语(如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第三题)、掌握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如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第三题)等。语言要注重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是理解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概括,对精彩语言的揣摩领悟等。如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题:“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它的‘回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又如八年级上册《桥之美》课后第二题:“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这两题,第一题属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属于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是思维的核心,新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设置了这样的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
三是拓展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是新教材练习设计的亮点之一,它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第三题,要求把柳宗元的《江雪》和本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在描写手法上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有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如七年级上册《诗两首》第四题:“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句。”,又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三题:“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拓展性练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是实践性练习。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与这一特点相适应,在练习的设置上增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课后的练习:“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与拓展性练习不同的是,实践性练习一般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或采访某人,都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面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师该如何处理课后练习呢?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的策略:
1. 整合策略
所谓整合策略,是指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譬如,设置理解性练习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点不同于理科),而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某种写法等。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正如温立三先生所言:“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第二题:“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环节:先让学生找一找,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句子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思想内涵等几方面说出理由,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运用整合策略还可将课后练习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篇文章都属战争题材,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在处理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三题时,就可以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这道题目是:“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写作,在开展综合性活动时,把自己所写的感想或评论拿出来在班上交流。运用整合策略,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 自主策略
自主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由于新课标在练习设计上富有弹性及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处理练习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首先,不同的学校,对练习的处理有所区别,如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没有条件上网,而新教材上出现了大量“网络”一词,怎么办呢?教师可调整变动相关练习,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扬长避短。上《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可带学生到田间地头寻找物候现象,收集民间流传的农谚;上《绿色蝈蝈》一课,可带学生去野外观察某种小昆虫,仔细聆听它的叫声,让他们实地考察,写成文章。
其次,对不同的学生也应采取不同的练习处理的方法。比如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中有这样的练习:“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这种拓展性练习,程度好的同学要求他们写一篇较完整的文章,程度差的同学可以只写一个小片段,做到文从字顺就行了。
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时,教师可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像,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3. 过程策略
传统的处理练习的方式是注重结果,追求答案的准确性。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常常预先设计好结论,然后让学生千方百计进入所谓标准答案的窠臼。这种消极接受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把学生变成了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两脚书橱”。
过程策略的要点是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过程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如,七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课后有这样的理解性练习: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这道练习有一定的难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作者对这些山中朋友是怎样称呼的?②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朋友?③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④这样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经过这样的分解和细化,化解了练习的难度,使学生把握了解答问题的要点和方法,并在“研讨和练习”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理解性练习,教师也不要急于让学生说答案,而是先让他们思考,并将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最后再说出答案。
运用过程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