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捐款——总统竞选网站的策略

标签:
it |
http://s3/middle/500768bdtc6e53d75d7a2&690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Talich
1300万个电子邮件地址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帷幕已然拉开,新媒体时代,选战很大一部分自然在互联网上进行。
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和现任总统、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竞选网站,进站页面非常相似。关键元素只有顶部的竞选标志,一张竞选照片和个人信息框。
奥巴马网站的进站页面延续了他在2008年开创的风格,相当简洁,只有一个题头,连竞选标语都没有,中间大图里是个人信息框,向访问者索要电子邮件和邮政编码。
罗姆尼的页面元素基本相同,只在自己的名字下加上了标语“信美国”。
2008年以前,绝大部分的竞选网站页面都是大而全,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到一个页面里,让所有来的人都能找到有兴趣的东西看。但实际结果是网站显得臃肿不堪,就像贴满了小广告的电线杆。
网站不是弹窗广告,不能强制网民访问,必须要网民主动点击。民主党的支持者很少会想着去共和党候选人的网站上蹓跶,反之亦然。独立选民如果对政治有兴趣,大多会去所谓的独立网站。
因此任何一个候选人的竞选网站,绝大部分访问者其实都是他的核心支持者,至少是对他抱有相当好感的选民。候选人的网站就是给忠实支持者建的,目的不是要说服,而是要感动,给他们一个理由,让他们参与进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所以进站页面只要一个标志、一张激动人心的照片,让有心出力的人提供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邮政编码。没有什么能比这更简单了。不仅选民有了参与 感,竞选者还收集到了大量的支持者信息。2008年,奥巴马的网站就用这么简单的方法收集了1300万个电子邮件地址,收获一笔巨大的竞选财富。这次罗姆 尼也依样抄来,可见这信息对选举团队的重要性。
“为美国选奥巴马”
更有意思的是两个页面的区别。在索取电子邮件地址和邮编时,罗姆尼页面上的红色按钮写着“加入团队(JOIN THE TEAM)”。2008 年的竞选中,大部分候选人都用这个措辞,比如“加入我们的团队”(约翰·麦凯恩),“加入鲁迪团队”(鲁迪·朱利亚尼)。
奥巴马最开始也用“加入团队”,后来改成更加随意更口语化的“来参与吧(GET INVOLVED)”。到现在的 2012 年竞选,他用了更加年轻化的一问:“你来不来?(ARE you IN?)”,红色按钮上则写 “算我一个!(I'M IN!)”
奥巴马这用词,就好像他还是那个社区协调员,穿着便装,在向你打招呼。而罗姆尼就仿佛他还是那个公司老板,要邀你加盟。
奥巴马页面的个人信息框下,会根据访问者的Facebook信息,显示他的哪些朋友也喜欢这个竞选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来增强访问者 的认同感。虽然现在大部分美国人都会上网获取信息,但是对网络的利用程度,显然是年轻人最高;竞选网站的访问者也是年轻人居多。有意识地把网站年轻化,会 进一步增加访问者的身份认同,让人感到,这个候选人理解我,也就提高了访问者进一步了解选举内容,主动参与的可能。难怪年轻人对奥巴马的支持率很高。
见见米特
竞选网站的变化都很快,因为访问者都是忠实支持者,隔三差五就会来看一眼,如果页面老是一成不变,就会产生消极反应。相比进站页面,主页面要更加动态,随时更新。
以6月20日的情况为例,双方都把最近的信息以最大图片的方式放在了首要位置。奥巴马的是在俄亥俄州的演讲,罗姆尼的是他正在郊区进行的竞选活动。
让支持者参与的最重要方式就是捐款,所以双方都把捐款按钮放在了顶部主选单右侧,并用醒目的红色标出。两个网站都把Facebook和Twitter的标识放在顶部。罗姆尼网站在Facebook上有170万个人“喜欢”,比起奥巴马的2700万,有点寒碜了。
罗姆尼主页中心题图下面,是四张小图。最引人注目的是右下角的“见见米特(MEET MITT)”。罗姆尼没在联邦政府任过职,选民不太知道他,所以要花大力气向选民介绍自己,接受媒体和选民的背景审查。选举说到底,是让选民信任你,要信 任,先要了解。了解,不仅是一个人的政治主张、以往政绩,也包括个人的生活、信仰、家庭。美国选民不喜欢脱离普通人的精英,所以要把自己与普通人家相似相 通的一面都表现出来,让选民觉得你和他们有相似的生活,能理解他们的喜和忧,在关键时刻能做出符合他们利益的决定。
美国人把朋友分成以名相称的(First name friend)和以姓相称的(Last name friend)。后者都是泛泛之交,前者才是紧要关头信得过的人。罗姆尼用了名字,“见见米特”,就好像是跟选民说,我是可以信赖的人。事实上在进站页面 和整个首页,只要是能用“米特”的地方,罗姆尼团队都用了,努力表现亲和。
“见见米特”的背景照片选了全家福,都是便装,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点击进去是罗姆尼的个人简介。介绍中不出意料地强调,家庭是罗姆尼夫妇(分别 以“米特”和“安”称呼)的生活中心,两人有五个孩子,家庭也有困难:安有多发性硬化症和乳腺癌;米特的父亲家境贫寒,连大学都没上过。至于米特的父亲后 来曾当上密歇根州的州长就被低调带过了。
网站主选单的第五项是视频。视频在动员选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2008年大选中,仅奥巴马团队制作的视频,在网络上就获得了超过5000万次点击,2000万小时的播放。
比吃麦当劳还便宜
罗姆尼的页面上,捐款的红色按钮之前是竞选商品,比如T恤、贴纸、冰箱贴、广告牌等等。东西不贵,却相当于捐了钱,这些商品还能给候选人做广告,因此很多支持者乐于购买。
奥巴马的主页面,有相似处,但更像博客,向下拉可以看到一篇篇图文并茂的短文,作者不尽相同,强调了奥巴马的竞选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一份贡献。整个 页面中,红色都留给了支持者可以参与的选项。除了右上角的捐款按钮,还有右下方行动区(TAKE ACTION)的各种选择:当志愿者、打电话、发Twitter、参加活动等等。相比起来,罗姆尼的红色按钮就用得过于随便了。
中心题图下面,最抢眼的是正中央“快捷捐款(QUICK DONATE)”选项。最低捐款额五美元,比吃一顿麦当劳还便宜。罗姆尼的捐款额度,则是从十美元起,贵了一倍。
民主党的支持者,有相当一部分是低收入人群,降低捐款门槛,也是吸引选民参与的手段。奧巴马的竞选网站处处都在强调:为助选出一份力很容易,这次选举是人人有份。
奥巴马经过一次竞选,又当了快四年总统,简历不用放在特别显要的位置。主选单上他的简介藏在“概况(ABOUT)”当中。奥巴马把副总统拜登的简历 也放了上来,而且在同一选单下,还有奥巴马夫人和拜登夫人的简历。这一设计显然针对女性选民,两位总统夫人的形象都很好,民主党又在女性选民中有优势。在 拜登夫人吉尔·拜登名字前,特意加了博士头衔,强调她的职业妇女形象——虽然贵为副总统夫人,但还在学校里全职教书——以期赢得职业女性选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