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术普及 |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作者 桑兵
开本 16开
作者简介
桑兵,男,河北威县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已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等著作。近期研究着重于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近代中日关系、大学与近代中国等。
内容简介
历史的中心是人物的活动,由学人而见学术。所谓学术史与学人的历史,二者之间,分别显然。前者偏重于专门史,后者则以学人作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作者认为,研究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一是了解前人已知,如何知,为何如此这般认知,避免以不知为无有,或拾人唾余,或重蹈覆辙,以致无知者无畏。二是由学人而知学术,历史人物形形色色,而人有思维行为两面,由学人见学术。三是以学人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而非仅为专门的学术史。学人亦为社会一份子,既有一般体验,又有独特感受,其思维行为包括学术活动在内,牵连广泛,与整个社会的脉搏跳动息息相关。
近代以来,受西学影响以及新式学堂教育的制约,分科治学,已成体制。新锐学人以分科治学为科学,其实分科究竟如何发生,为何发生,还有待研究。在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作了详细的论述。而于民国学界的老辈,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等亦有不同的解析。
本书作者为国内近代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其学术成就已为学界认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本书征引资料翔实可靠,论述精辟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