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莱芜故城遗址——城子村(淄川区淄河镇)

标签:
转载 |
【莱芜故城遗址——城子村】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与博山两区的交界处,东西双锋对峙的峡谷中,缓缓流淌的淄河边,有一个安静的小村子。村子地处淄河上游,村西为岳阳山,村东为马鞍山,战略位置显要,离齐国国都临淄50公里,是淄河流域南北交通重要通道,特别是以山为势的地理环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一处重要的关隘,村东、西山上均有著名的齐长城遗址。这就是莱芜故城遗址——城子村。
《续修博山县志·古迹》:“其城长、宽均三百七八十尺,西南两墙旧址废尽多年,北墙尚存一百八十八尺,东墙尚存一百二十五尺。”《淄博市志·文物名胜》:“古城长、宽均800米左右,城墙大部废尽,唯北墙稍有残存。”城子村为齐国南部边陲重镇,四周原有土夯城墙,宽约7米,高约3米,东西南北有城门,城内有总兵府,府门外有石狮把门,府内有石楼等建筑。城墙在1960年代挖土造地中被毁。1964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莱芜故城遗址,即今淄河镇城子村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并在遗址范围内出土了彩绘红陶壶、白陶单耳杯、红陶罐等一批陶器,为典型大汶口文化晚期器物。后来还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铜镞、青铜剑等。这是淄川境内较早的一处人类活动的遗存。
据《续修博山县志·古迹》(台湾成文出版社)记载:“古莱芜城,在县东五十五里,即今之城子庄也。亦名古城庄。庄北有小村曰郭北,犹承古莱芜县之北郭而名。《莱芜县志》疑汉故城即文字县,《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芜令,按《后汉书·范冉传》,唐章怀太子注云,莱芜县故城在淄川县东南,正与此合。’”《淄博市志·文物名胜》记载:“莱芜故城,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城子村周围,西、南两面临淄河。”“传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莱人流落于此,邑落荒芜,故曰莱芜。《魏书·地形志》载:东清河郡贝丘县(即淄川)有莱芜城,即此。系汉代古城。”
莱国是商后裔建立的子姓王国,也是当时山东东部势力较大的东夷古国之一。《禹贡》中说:“海岱惟青州,嵎夷即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由这里所记潍、淄二水疏道以后,莱夷的畜牧业开始发达起来,可以证明莱族是生活在潍淄流域的。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开始大规模分封制,周成王封开国元勋姜子牙在东夷族的活动中心营丘建立齐国。这时早就在这一带建立地方方国的莱国被迫迁至齐国以东以北的濒海一带,成为齐鲁的邻邦。淄水一带既然是莱人居住的区域,临淄又濒临淄水,所以莱国认为此地应归属他们,掖县、高密县、平度县、黄县都为莱国故地,莱国地域曾是相当广大的。因此地原属莱国地域,故莱人和太公反复争夺营丘,竟为此与太公七次交战。据《史记》记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礼记》又说:“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由此可见,齐莱争斗是很激烈的,以至于齐国因统治不稳而不得不一连五代将尸体送还周地安葬。正因为如此,周王朝才给了齐“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五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特权。
作为齐地东邻莱国,被迫东迁后,初在今平度莱州交界的胶莱河东岸,由于北邻渤海,故有鱼盐之利。丘陵山地,可以放牧养蚕;沿河平原,则可供农耕。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经济发达。春秋初期,齐国元勋姜子牙政治上“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功,经济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使齐国政治、经济、军事得到了发展。随着齐国国势越来越强,便开始了对邻边的侵伐。从公元前602年开始,齐国不断对莱讨伐。公元前567年(齐灵公15年),齐攻破莱都,莱共公浮柔逃奔棠邑,而棠邑同年被灭。莱子国自此灭亡。齐灭莱之后,把莱共公一伙人迁到东莱黄县,与原居此地的本族人居住在一起。莱国被齐国吞并后,在原莱国都城中心地带,仍保持莱的名称,成为齐国的莱邑。莱共公一伙迁到东莱的黄县以后,其势力没有维持多久,战国之际,东莱也被齐国吞并,莱国的历史到此就终结了。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后,部分莱人西迁至淄川城子一带建城为邑,另一部分莱人东迁至东莱的黄县、莱阳等东部沿海一带。战国时期东莱也被齐国吞并,莱子国民又被迫自今黄县、莱阳等东部沿海一带西迁至淄川城子一带,与原先播迁到此的莱人居住在一起。因这里土地荒芜,又是莱民居住地,故名莱芜。(据任相宏等主编《淄川考古——北沉马遗址发掘报告暨淄川考古研究》;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
城子村西悬崖下的圣水山半山腰,有圣水寺遗址,元延祐(1314-1320年)初建。今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立碑两通。据临淄候选兵马司副指挥王绍宗所撰碑文记载:“博山在青州西南,东鄙岳阳、马鞍两山,久为名胜。圣水观适当岳阳之南麓,俯临淄水,平揖马鞍,树林阴翳,中傍西岩,而甘泉出焉,澄澈幽深,大旱不竭,圣水之名良有以也。池北有玉皇阁,于道光壬寅业已重经修葺,穿阁而北有地藏菩萨殿,观音白衣配之。”碑文中提到的甘泉名“圣水泉”,《续修博山县志》中有记载:“圣水泉,在(博山)城东五十五里,古城西山,圣水寺内。有池二,一甘一苦。苦者今塞,甘者亦尝停而不流。”
参考资料:
《续修博山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
《淄博市志》,淄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淄川考古——北沉马遗址发掘报告暨淄川考古研究》,任相宏等主编,齐鲁书社2006年版;
《齐国史》,王阁森、唐致卿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城子村俯瞰:
http://s2/mw690/77855849tddb3350c84c1&690
村街:
http://s1/mw690/77855849tddb336011da0&690
http://s16/mw690/77855849tddb336d5f90f&690
村北遗址近貌:
http://s13/mw690/77855849tddb33c7e4c3c&690
http://s14/mw690/77855849tddb33d748e6d&690
绕城子村而过的淄河:
http://s3/mw690/77855849tddb337c500a2&690
http://s7/mw690/77855849tddb339763306&690
http://s5/mw690/77855849tddb33a55b7f4&690
http://s4/mw690/77855849tddb33b30b613&690
村西南城子泉群附近的养鱼场:
http://s3/mw690/77855849tddb359fbd112&690
城子村西山:
http://s14/mw690/77855849tddb3404ed10d&690
城子西山的铁路隧道:
http://s11/mw690/77855849tddb3418b736a&690
位于城子西山半山腰的圣水寺:
http://s16/mw690/77855849tddb342cbdf5f&690
http://s5/mw690/77855849tddb343ee7804&690
http://s2/mw690/77855849tddb344ca3011&690
http://s15/mw690/77855849tddb346a56b6e&690
http://s5/mw690/77855849tddb351efdbf4&690
http://s15/mw690/77855849tddb352d990ee&690
圣水泉:
http://s4/mw690/77855849tddb35459f273&690
http://s15/mw690/77855849tddb355c0738e&690
http://s3/mw690/77855849tddb3566ea6c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