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

(2008-03-19 10:41:27)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在放开眼界观量、敞开胸怀接纳全球人类智慧的同时,可以从自己悠久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历代圣哲贤人的智慧精髓,包括儒、释、道等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2002年李瑞环在英国演讲作过一段精彩的概括:“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的《论语》提出‘理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事哲学和人生理念。”(《和说——和睦相处和谐共进》)。

“和”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预言:“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中国问题》)

在中国古代,理想的主流是政治现实与精神世界调和或合一的。君主追求国泰民安,百姓希望安居乐业,士大夫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大同,天下为公,都是现存制度下的憧憬。“和谐”构成了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核心。例如,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关于人与人的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关于和谐社会《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但是,中国古代的和谐观,是建立在等级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也是为维护这种等级制度所开出的药方,是一种等级调和的和谐。如果说老子的和谐观还是朴素的自给自足的和谐观的话,那么孔子的和谐观则完全是为了“克己复礼”。所谓礼,就是周朝之礼,它的核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切都有了等级,君贵民轻,男尊女卑,士农工商,统治者要求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于是自己就可以长治久安。 

如何来处理这种等级的矛盾呢,孔子用的是中庸之道,是调和。孔子认为这种等级秩序是就是自然法则,自然界是有等级次序的,人类社会师法自然,理所当然也有等级次序。这应当出乎于人的本性,是人的自觉自愿。人怎么能心甘情愿地认同等级制呢,孔子的法宝就是“乐”。因为五音有差异,体现了一种等级的秩序,而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让人陶醉,那么人对乐的感受与对礼的感受是一样的。故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后来的《乐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就是说乐是人内心的修养,而与外在的礼是一致的。如果人有什么情结,也要“发乎情,止乎礼”。因此,当发生矛盾时,人就要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克制欲望。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则更进一步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连孔子的那点对人性的宽容也没有了。按儒家的思想,人与人有矛盾,大家要谦让,矛盾自然就没有了。将这种思想推及开来,自然就不会有斗争,不会有战争,不会有血腥的屠杀。东西少了大家也不要争,孔融让梨故事,至今人们还是津津乐道。这里,是没有也不需要竞争的。如果说孔子的思想还是要人去爱去敬的话,那么老子则更彻底地希望不要有争斗,干脆“老死不相往来”就算了。关于中国古代这种和谐观,一些西方学者也看到了它与“人权”观念是相对立的。例如Peter K.Y.Woo认为,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关系,是个道德问题,“为自己或他人的公正而斗争,是直接与一种自然的、道德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因为这一行为破坏了关于自然和谐的假设,仁慈和谦恭作为处理人类关系的合宜手段,这是和谐理想的逻辑结果”。 

儒家的思想在家庭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最为成功。在一个血缘共同体内,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如宾,兄弟和睦,不要互相争夺,这是合理的要求。儒家的思想为中国的家庭稳定起了根本性的作用,确立了中国人家庭至上的观念。中国人以家庭的荣誉、家庭的和睦为个人的最高理想。

(摘自《30年1978-2007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赵海均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