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课后反思
(2019-03-28 14:03:11)分类: 芦花课堂 |
《传统节日》在第三单元出现,本单元以识字为主。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七个节日。教参上指出的目标是:1、识字。2、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3、知道是怎么过这些节日的。虽然这是一节识字课,但这样的教育目标确实太可惜了,因为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儿女所有的乡愁、祈盼、祝愿……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代代传承。于是把课堂目标改变为:1、体现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2、对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诗词进行拓展。
教第四单元的时候,因为故事性比较强,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验,我多采用随文识字,这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字的同时,理解词语的内容,指导朗读。但是这节课上,因为要大量补充传统文化,所以只能放弃这样的思路。
第一课时,完成两个目标。1、专注识字。2、明白文中按时间顺序写了七个节日。首先反复读课文,然后从文中找一找,一共写了几个节日。(当然,学生对乞巧节不是太熟悉,这里只告诉了他们是一个节日,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接着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熟字加减偏旁等方法学习生字。重点认识:祭、赏、菊、宵四个字。最后重点指导书写:街,敬、转三个字。
第二课时,在了解了每个节日的时间,知道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之后,教学目标只有一个,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这节课的问题只有一个:我们是怎么过这些节日的呢?围绕这个问题依次交流。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春节,贴窗花,放鞭炮。然后结合着生活经验,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喊着:“我们吃饺子。”“压碎钱”“拜年”……这个节日离孩子们太近了,本就不用讲的。我正在想,怎么样才能把“年”的故事引出来,没有想到兴奋的孩子们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还知道过年为什么放炮。”——好啊,这下“年”的故事有了。马上奖励这个孩子,给他一项:“故事大王”奖,并夸他说:“你一定读了许多书,爱读书的你真了不起呀。”
这样一夸不得了,其他孩子也抢着说:“老师,我还知道端午节的来历。”本来还在犹豫着,刚学了春节这部分,《元日》这首诗要不要补充上去,但看着孩子们讲故事的热情,觉得给孩子读书后的展示更重要,所以放弃了。我要利用这个好机会,把读书的种子播下去,这样语文才能讲的轻松!不过,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诗词的印象,我脱口背出两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告诉孩子们,这首诗就是在写春节。
就这样,那些读书很多的孩子,把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都被孩子们讲了。“牛郎、织女、屈原……”一个个人物又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这些传统习俗被孩子们讲的眉飞色舞。最难能可贵的是,因为我前面背过了两句诗,学生在说到重阳节登高的时候,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了出来。一声起,全班一起的背诵起来,多快乐呀。
目前,清明节和元宵节没有故事可讲,被冷落了。我倒不怕自己被孩子们牵走了,一句话就引回来了。“瞧,我们忘记了哪两个节日。”元宵节和孩子的生活也很贴近,不需要说太多,与之相关的诗文,离孩子的理解水平有点远,也不补充。只再讲清明节。巧的是,第二天就是清明节,孩子们鬼着呢,知道清明节要放假,也知道要去祭祖。于是我只抓住“雨纷纷”来做文章。孩子一看今天的天气不好,大声说:“因为清明节要下雨。”我反问:“每年清明节都下雨吗?”显然不是,孩子们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想着。不多会,又一个大声说:“因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下,又是全班背诵,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我又问“背这首诗应该高兴还是伤心。”从诗中“欲断魂”三个字,孩子听出了悲伤。“雨纷纷”所带来的那种视觉、心里上的潮湿,孩子们体会到了。
这节课上下来,感觉不是我在讲,而是因为得到了表扬,孩子们在表现自己的课后所学——虽然我并没有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他们完全是依靠自己好的读收习惯,内化了传统文化。虽然备课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内容,但此时此刻我只要放弃,我认为——最好的教育不是告诉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真棒,而是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展示,让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最后,我告诉孩子们:“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平安团圆的祈盼与祝愿。而这些节日的传承,不仅依赖于代代相传,更有中国的文字的功劳,中国是唯一有着文字传承的国家。”听到这里,学生“哇”的大叫一声。我忙问:“为什么哇呀?”孩子们说:“我是中国人,我太骄傲了!”这时候再读课文,民族自豪感由然而生,不需要任何指导!
这时候,难点词“传统”的理解,还用讲吗?
前一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读后感
后一篇:《小毛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