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学的时候一直受教科书洗脑,说资本家榨取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最近接触了几个传统行业里闷声发大财的人物,始知我受教科书毒害已久。如果资本家只是榨取剩余价值就太肤浅了,而且剩余价值既然已经被写进教科书,资本家就不可能极其明显地榨取剩余价值,如果真碰到有榨取剩余价值的,那必定不是“资本家”,很可能是创业狗。
资本家,顾名思义,是玩弄资本的行家。倒手买卖不是资本家,是体力活;操作股市的是资本家,投资财团是资本家。玩资本,是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以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一个投资公司,要做一个环保生意,拿出1000万分别投了10家关联性小型企业,每个企业投资100万,各自占股30%-40%,形成控股。从单个企业来看,各自投资产生不了太大回报,但从产业链来看,投资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那么它的估值和影响力就很大,然后玩弄环保概念,把各个地方政府拉进来,地方政府支持的多了,引起省政府甚至中央政府重视,成了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好了,1000万投入撬动的可能是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产。
上面这个例子只在于把逻辑说清楚,实际操作绝对没有这么简单。我说个我见到的某些企业现象,有上面的一部分影子,人家玩的是这么几个方面:社群团体 利益捆绑 权威背书=资本杠杆。
这个公式可以详细说一下。
“社群团体”是指要有一批直系干将,他们是被包养的“脑残粉”,这些“脑残粉”天天山呼万岁,影响其他绝大多数人相信某个人或某个项目靠谱。
“利益捆绑”是指把计划蓝图分割成若干块,分包给各个小民,小民须“参股”才能有年底分红,小民不仅没有工资,而且还要掏钱卖命为“组织”实现宏伟蓝图。(宏伟蓝图实现了,功劳也是“组织”的。)
“权威背书”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雇佣社会名人或者意见领袖做广告代言,以顾问或者其他身份出现,在于稳固这个蓝图是靠谱的;另一部分是挖掘小民中有威望的“中民”,允诺其好处,由其鼓动更多小民“参股”。
“资本杠杆”就是原始投资的资产只占P2P集资后总资产的一小部分,可能是1/3,也可能甚至更少。以少量的资本驱动巨额资产运作,产生资源的重新组合和分配,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归资本驱动者所有。
说穿了,就是内核是“直销”,外衣是国计民生的企业包装。
有什么风险?如果小民们集中起来对抗“组织”,“组织”就完蛋。小民们会集中起来么?小民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不会的,所以“组织”很安全。
以上的话不能说得再明白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