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过去二月来 *****
忙完腊月过大年,大年喜得团团转,团转元宵正月半,月半就到二月间!
一首首尾接龙诗不成体统!
过了元宵节日子好像过得快一些,节日里人们吃够玩够也忙够,就像完成了一项巨大的任务,本想应该歇歇了,可是还不能歇。
过去京城大宅小户忙来忙去就忙一个“年”,忙了腊月忙正月,过了元宵节吃过元宵人们心里踏实了,家长们盘算今年的生计;商人们算计怎样挣钱;男人们各自忙碌;而女人们才到了真正休息的日子。女人是家庭的主劳力,全家人吃喝穿戴漂洗缝补一年到头哪有女人空闲的时候。
早春二月,天气虽然还冷但已经有了春的气息,九九八十一天冰河化了,不知哪里飞来的野鸭在什刹海湖边冰化处欢快的游曳,岸边的柳丝初渐柔软,街上时常有戴篷的小驴车过来过去,那是哪户人家派来接闺女回娘家的轿车。
二月二接宝贝儿,不知古代哪位贤人在这天给媳妇们撑了腰,忙完了正月的一切事情媳妇们也该清闲一阵子,人人都有爹妈,女儿也在二月二回娘家与自己的爹娘叙叙亲情一并诉说在婆家一年的委怨,尽管婆家不大高兴走了一个实力帮工但也没有任何理由出面阻止,媳妇们也终于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狂欢节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拿上自己的体己,坐上娘家派来的轿车美美的回家去享受高级别“姑奶奶”待遇了。
接女儿回娘家的毛驴轿车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车上一个蓝布厚棉篷,前面也是厚厚的棉门帘,篷两边各留一个小小带帘子方窗,整个轿车严严实实暖不透风。拉车的小毛驴精精神神,支着两只大耳朵摇来晃去,赶车的大汉穿戴干净,头戴毡帽,短打扮腰里系着蓝布腰带,肥肥的棉鞋显得有力又稳重,手里拿着小鞭,嘴里叼着旱烟袋,招呼着回娘家的女人打帘上车。上车的女人抱着红花棉被,胳膊挎着包袱嘻嘻笑口坐进车里把棉被盖在腿上,赶车的“把式”放好门帘,挎在车辕“得儿打!”一声!小毛驴撩开四蹄欢快的跑去了。
老北京传说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这天要吃一种米粉做的“糕干”来给太阳做寿,“糕干”白白的颜色,一寸左右四四方方,糕上印了一个红色公鸡图案对着太阳打鸣。“糕干”吃在嘴里,香甜的米粉味道,说也奇怪往往二月初一这一天太阳格外温暖明亮,仿佛告诉人们和暖的春风就要到了!
二月初二又是“龙抬头”的日子,既然“龙”都抬了头那不正在预示着宝贵的春雨就在不远的将来!
二月初二这天为了迎接“龙”抬头,就要“揭龙鳞”,为什么要把龙的鳞揭掉?我想可能是让带来新雨的祥龙也换一换春天的新衣。世界上哪有“龙”,“揭龙鳞”并不是真把龙鳞揭掉,更不需要举行什么隆重的仪式,只要每户人家吃一种“春饼”来象征龙的“鳞”被每个老百姓吃掉求取一年所渴望的“福分”。
“春饼”吃就要吃出春的气息。上好的白面用滚开水烫过,揉好,再揪成小挤,抹好香油两两相对擀成薄薄的圆饼上铛一翻即熟,再把烙好的薄饼一揭两张摞在一起。菜品就丰富多了——鲜绿的菠菜,肥美的豆芽,香嫩的韭黄,细细的粉丝,用肉丝炒在一起成为一道漂亮的“合菜”,还有松香小肚,葱花摊蛋,京酱肘子,翠绿的黄瓜···吃的时候先在饼上抹好浓浓的甜面酱,码好葱丝,再把合菜放在饼上卷起来吃···浓郁的味道别具一格。吃过春饼再配上一碗金黄的小米粥,谁说那不是神仙过的日子!
二月初二这一天回娘家的女人是娘家的“尊贵”,娘家妈也不知从何处搬来春节特意留给女儿的“年货”热情招待,那位女儿便轻松自得不动不摇舒舒服服享受着款待,时不时还要参与娘家里居家过日子的取舍大事以来显显姑奶奶的“威风”!
在娘家住了十天半月就应该打道回府,如果仍不见回来婆家就要来车接取,继续过着平凡又劳碌的生活。
眼看开春了,桃花开了杏花落,春风轻轻的吹,春雨也在天边偷看人间万事,和谐而祥瑞,忙碌而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