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典故及“歇后语”(二十)

(2010-11-24 14:56:59)
标签:

杂谈

老北京

歇后语

民俗

典故

分类: 民俗,传统

           老北京典故及“歇后语”(二十)

     图片说明:北京著名的小吃“油煎灌肠”,北京以外的朋友一定以为是猪的肠子做成的,其实它和肠没有丝毫联系,灌肠的做法是用红薯淀粉加进一点“红麮”和少许食盐熬成糕坨,再把糕坨搓成像肠一样的粗条备用。把冷却的“肠”在手心里用刀切成边薄中厚的“象眼块”,放进平底锅用“汤油”慢火油煎。直到煎成焦黄色就可以出锅装盘,浇上盐蒜汁就可以享用了,吃到嘴里外焦里嫩蒜香扑鼻口味甚佳!

     过去北京经营“灌肠”的都是街边出车设摊,车的一边是一个大号平底铁铛,锅里的热油总是煎着红红的灌肠,小贩不时用铁铲搅拌煎炸,锅里冒着热气飘着阵阵的香气,所以小贩不用大声吆喝就能引得路人寻味过来吃上一盘香喷喷热乎乎的油煎灌肠。来了客人,小贩熟练的用铁铲把锅里的灌肠再翻一遍摊满锅底,用铲子按压灌肠以增加与热锅底的接触,然后左手拿一个瓷盘扣在灌肠上,右手用铁铲把瓷盘周围多余的灌肠剔除,再用铲子平铲瓷盘下的灌肠随铲子一翻,就是一盘焦黄喷香的油煎灌肠交给顾客,顾客自己浇上蒜汁,筒子里抽了竹签就开始吃了起来!

     老北京的著名小吃“油煎灌肠”保留到今天可能因为它实在是味道太好了,所以不但北京人喜欢,也赢得了来北京中外游客的欢迎,可是现在的“油煎灌肠”原料有所改变,切的刀法不对,也就影响了它的口感。过去煎炸灌肠的油是加工熟猪肉的“汤油”,所以伊斯兰信仰的民族是不能吃“油煎灌肠”的。 

              老北京典故及“歇后语”(二十)语言文字游戏 ——“歇后语” 

 

【一】乌龟壳上广告 ———— 牌子硬!

   (在乌龟的背上做广告,由于乌龟的背壳很硬所以牌子也很硬!这句歇后语用戏说的方式来赞

     扬一些名牌产品的质量高尚;相反,同样用“牌子硬”还可以形容有的人朋友众多,办事很

     有门路,势力广泛“后台”强硬!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二】浑水里放明矾 ———— 清了!

   (明矾的分子颗粒具有特殊的吸附作用。把明矾溶解在充满泥沙的浑水里就会把水里的泥沙聚

     集一起下沉到底部而水也就清澈起来!这句歇后语用“清了”来形容两个人的财物账目或恩

     怨情仇已经彻底了结,也就是“清了”!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三】鼻涕往嘴里流 ———— 顺势!

   (一般很小的小孩没有自持力,往往有了鼻涕自己不会擦就会慢慢流进嘴里,这就是“顺

     势”!这里用“顺势”来形容顺坡走路自取方便的简洁。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四】泥鳅喝石灰 ———— 死硬!

   (石灰遇水就会变质凝固。泥鳅喝了石灰当然就会死了也变得很硬!这句歇后语直接形容坚硬

     无比的物品,或者用来形容顽固不化的分子,就叫“死硬”!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五】一辈子当寡妇 ———— 老守(老手)!

   (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就做了寡妇,没有改嫁就是“守寡”,由年轻一直到老就是“老守”!这

     句歇后语用“老守”的谐音“老手”形容有的人掌握一门绝精的技能,时间久了也就成了老

     手!或者形容惯匪惯偷永教不改也叫“老手”!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六】大姑娘的辫子 ———— 往后甩!

   (过去姑娘的辫子很长,活动的时候经常垂到前胸,为了不影响工作就要把辫子甩到后背,这

     就是“大姑娘的辫子----往后甩”的出处。这句歇后语“往后甩”是形容事情要一样一样的

     办,紧急的事情靠前做,不太要紧的事情放后边。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七】咸菜煮豆腐 ———— 不用盐(不用言)!

   (咸菜含盐分很多,用咸菜煮豆腐就不用再次放盐。这里用“不用盐”的谐音“不用言”是说

     朋友之间相当熟悉不分彼此,互相使用一些物品不用打招呼的意思。或者形容两个人之间恩

     怨很深,见面不说话,也叫“不用盐”!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八】蚊子叮菩萨 ———— 不识像!

   (这个菩萨肯定是庙里的泥胎佛像,蚊子看错了以为是人,所以是“不识像”!这句歇后语是

     形容有的人没有头脑、分不清事态的轻重缓急、分不清别人的好意与恶意、往往因此错怪了

     好人,就是“不不识像”!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九】变换最快的季节 ———— 一日三秋!

   (这句歇后语很容易理解,不多赘言!    博友《阿丑哥哥》提供)

 

【十】最快的读书 ———— 一目十行!

   (这句歇后语很容易理解,不多赘言!    博友《阿丑哥哥》提供)

 

【十一】轮船折跟斗 ———— 浪催的!

   (大海里的轮船翻了一定就是海浪摧翻的。这里的“浪”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解释,在东

     地区是形容小姑娘活泼美丽动人的赞誉词;而在北京却是非常不雅的贬低词,这句歇后语用

    “浪催的”是人们在背后对某家轻浮的女人极其鄙视的嘲笑。    博友《对顶角》提供)

 

【十二】磨盘压罗锅 ———— 死了也值了!

   (罗锅的后背是弯曲的,假如用石磨盘一压罗锅直了,但是人也压死了!这句歇后语用诙谐的

     比喻来说明对于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要不溃余力的去完成。    博友《对顶角》提供)

 

【十三】床底下放风筝 ———— 高不起来!

   (床底下放风筝当然高不起来!这句歇后语同样用诙谐的比喻来说明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

     不要勉强去做。    博友《雾楼掌柜》提供)

 

【十四】穿背心作揖 ———— 露两手!

   (这句歇后语很容易理解,不多赘言!    博友《雾楼掌柜》提供)

 

【十五】锔碗的戴眼镜 ———— 没茬儿找茬儿!

   (“锔碗”是把摔碎的瓷器用一种特殊的技法再次组合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皿就可以继续使用,

     “锔碗”过去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一项非常仔细又需要高超手艺的技能。“茬儿”在北

      京话里就是就是指瓷器的碎片或破口的叫法。“锔碗”的匠人为了保护眼睛和便于工作往往

     戴上眼镜把所有的瓷片茬口对齐再进行加工,所以说是“找茬儿!” 这句歇后语利用

     “锔碗”匠人的工作性质来形容有的人在群众当中经常无事生非没事找事,总想挑别人的毛

      病缺点,就叫“没茬儿找茬儿!”    博友《小永子》提供)

 

【十六】老和尚串门子 ———— 少来!

   (寺庙里的和尚与平常的凡人是两个境界的人,两个境界的生活观点,日常习俗,对于宇宙的

     认识完全不同,而且和尚是受戒之人不能淫邪结婚,再加之和尚来家更可能是前来化缘要求

     施舍,百姓家里大多都不富裕,所以一般百姓家里有女人并不欢迎,希望和尚少来或不来才

     好。这句歇后语“少来!”的意思是两个人或两个家庭发生了矛盾,关系恶化彼此要求对方

     互不来往,往往就会发誓:“你以后少来(往)!”     博友《二两芥末》提供)

 

【十七】光屁股捉贼 ———— 胆大不嫌寒碜!

   (光屁股去捉贼虽然很勇敢但一定会受到别人的笑话。这句歇后语是嘲笑有的人不拘小节随随

     便便,自己不知不觉的表现!    博友《亢杰平生》提供)

 

【十八】吃辣椒,闹痔疮 ———— 两头受罪!

   (老北京有一首很古老的民间歌谣,开头便唱到:“葱辣眼,蒜辣心,沁椒(辣椒)专辣前后

     门···!”这里说的“前后门”就是指嘴和肛门两处。北京人对于辣椒的辛辣不太适应,

     吃多了辣椒身体就会上火因而容易引起痔疮的发作,所以吃辣椒时嘴巴辣的难受,过几天又

     犯了痔疮当然就是“两头受罪!”。这句歇后语是形容夹在矛盾双方的中间人左右为难的尴

     尬,比如婆媳之间发生了矛盾,中间的儿子就是“两头受罪!”    博友《花岗岩3》提供)

 

【十九】猪崽子井边喝水 ———— 有点悬!

   (这句歇后语的语面比较容易理解,“有点悬”是一句惊叹语,比如看到有的年轻人或儿童不

     知天高地厚的做出一些危险动作,或者在没有任何把握的情况下去做一件冒险的事情都可以

     说“有点悬!”     博友《花岗岩3》提供)

【二十】马尾儿穿豆腐 ———— 提不起来!

   (“马尾儿”是北京人对于马尾巴鬃毛的叫法。“马尾儿”是小提琴和胡琴弓弦的上等材料。

     如果用细微的“马尾儿”去栓软嫩的豆腐肯定提不起来!这句歇后语是嘲笑有的人自甘堕落

     不求上进,别人就会非常瞧不起的说道:“他呀!哼!提不起来!” 另外一个意思是对于往

     事不堪回首,往往就会感叹道:“唉!别提了,提不起来!”    博友《鲤鱼大王》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