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北京不多见的时令点心----糕干 *****
农历二月初一,要吃一种白色的点心,这就是“糕干”!这一天正确的节日名称是“中和节”!
所谓“中和”是指不偏不斜。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未发时叫“中”,若情感发泄出来,但没有偏颇,叫做“和”。人的道德修养若能达到“中和”也就进入了一种“和谐”的境界,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也就世界太平,相安无事!
老北京每年一到农历二月初,胡同里就响起了吆喝叫卖声:“太阳糕唉,太阳糕!”,这里的叫卖刚刚过去,那边又高喊:“太阳糕唉,鸡儿糕!”声音彼此起伏,连绵不断!“太阳糕”是什么?又为什么叫做“鸡儿糕”?
原来,民间传说,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旧时,以“糕干”五枚一层,上面盖印红色公鸡图案供奉太阳。可是为什么糕干上要有公鸡的图案?我想,大概是因为远古神话太阳中有三足神鸟的缘故。因此,无论糕形怎样变化,公鸡的图案没有变,所以民间又把“糕干”称为“太阳糕”或者“鸡儿糕”!百姓二月初春家家吃“糕干”也不外乎是为了祈求一年的吉利平安罢了!
“糕干”又称“茯苓糕干”。以精白米磨面,绵白糖为主要原料,制作工艺细腻考究,成品洁白无暇,口感松软适口,吃后易于消化,有健脾养胃的功效。是老北京春季的时令糕点。农历二月初,是吃“糕干”的正逢时候。可是,现在北京“糕干”已不多见,很多年轻人不知何为“糕干”,更没有享受过精美“糕干”的美味和“糕干”与民俗,节气的必然联系。
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的“杜”姓兄弟二人北迁定居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杨村,杨村当时是“地扼转漕之要”,漕运繁忙!往去返来的船只客商多是江浙与湖广几省的南方客人。杜家兄弟为了迎合南方客人的口味,灵机一动,把大米碾成干粉,合以白糖蒸成糕点沿街叫卖,定名为“糕干”。果然,众多南方船夫和客商买来吃后觉得香甜顺口,于是,争相购买。渐渐,杜家的“糕干”在此地有了很大的名气,生意越做越大,从此世代传承,专门制卖著名的点心----“糕干”
杜家的“糕干”鼎盛时期,正是清朝的盛世之年。杜家在杨村开设多家铺面。名声不胫而走,不久,惊动了皇宫大内,便把杨村的“糕干”作为上品入选皇宫。康熙皇帝品尝“糕干”后,果然不错,龙颜大悦!亲口嘉渝“杨村糕干”为皇宫贡品,并特供南方优质稻米作为原料。
后来,乾隆皇帝也极为喜爱杨村的糕干,为杨村的“糕干”御笔亲题《女孺恩物》四个大字。从此“糕干”便在杨村一带兴盛起来,不但杜家经营,别家也开始学做“糕干”,使得“糕干”成为了杨村地区的特产!多年一直延续下来,直到现在。
三十年代,在巴拿马举办的国际赛会上,中国获得众多的奖项中,其中就有杨村的“糕干”获得了铜制奖章。使得“糕干”又成为了国际上的著名食品,很早就打入了国际市场。
其实,“糕干”的制作非常简单易行,先将稻米用水洗浸泡,捞出晾干磨成细面。 再将磨好的米粉用铜丝细罗筛出粗渣,按比例加入白糖,拌匀,待糖面融为一体,放在笼屉内铺平整好压实,划成许多整齐的方块,即为糕干生坯。 再将生坯入笼屉上锅大火蒸半小时,待香味飘出,糕干即成。
“糕干”吃在嘴里,干,香,棉,甜,一股强烈的稻米香气!可是就是这样的一种朴实的点心,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却见不到了?
我怀念味美的“糕干”!我怀念白白的“糕干”上那只昂首鸣叫的公鸡!我还怀念胡同里卖“糕干”的小贩悠长的吆喝:“太阳糕唉,鸡儿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