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五色土
五色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303
  • 关注人气:44,9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

(2009-01-23 15:42:24)
标签:

我记录

谈天说地

人文/历史

趣味/幽默

休闲

分类: 民俗,传统

  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

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北京的“吃”(24)----油煎灌肠

                  ***** 北京特色小吃----油煎灌肠 *****

   北京有一种历史悠久的小吃,叫做“灌肠”。老北京街头常有推车摆摊的小贩经营此种食品。摊子的一头是一个小炉子,炉子上放着一个巨大的铁饼铛,另一头是一个有提梁的方木盘,里边装有盐水蒜泥的青花瓷罐和白瓷碟子。煎灌肠的油必须是加工猪肉制品的“汤油”,因为这种汤油已经有了各种佐料的香味,所以煎出的灌肠香味扑鼻。

   历史上有文人写诗称赞“油炸灌肠”:“粉灌猪肠要炸焦,

                                       铲铛筷碟一肩挑,

                                       特殊风味人尽买,

                                       穿过斜阳巷几条。”
   很早以前的北京,就有“油煎灌肠”一说: “猪肠红粉一时煎,

                                            辣蒜咸盐说美鲜。

                                            已腐油荤同腊味,

                                            屠门大嚼亦堪怜。”

   现在,所谓的“灌肠”其实和动物的“肠”没有任何的联系,而是使用上好的淀粉加上“红蛐”(注:“红蛐”是大米或江米发酵后生成的一种鲜红色的霉菌)上大锅熬制成熟团,再搓成粗粗的粉红色长条,这便是“炸灌肠”的半成品。

   油炸的时候,大铁铛里已经放好热热的汤油,左手握一段灌肠,右手拿一小刀,在手心里把灌肠“剜切”成两边薄中间厚的大片,随切随落入锅,然后拿铁铲把灌肠摊平压实,随压随翻,直到锅里的灌肠色泽金黄,外皮焦脆便可出锅。

   来了食客,小贩拿起一只白瓷小碟,反扣在摊平的灌肠之上,用铁铲剔去瓷碟边缘的多余,再“抄底”一铲,翻过瓷碟,浇好盐蒜汁,便是一盘喷香辣热的“灌肠”!

   吃“灌肠”要用竹制牙签,挑一块“灌肠”入口,立刻感到无比的香气入脾!吃在嘴里,外焦里嫩,绝妙有趣!

   传说“灌肠”是一种满族食品长时期演变来,清代早期,满族人经常吃的一样食品叫做“炸鹿尾”。满族人喜欢狩猎,后来鹿少了,便逐渐演变成一种用猪肉混着猪血和淀粉一起灌到肠衣里,再用猪油炸制食用!这就是北京灌肠最早的起源。后来,这种做法逐渐推广,时间久了,人们又舍去了猪肉和猪血,只用淀粉灌在肠衣里,油炸后大家一尝,觉得味道也不差,再后来,人们索性连肠衣都省去,直接用淀粉揉成条状,上锅蒸熟晾凉,仍是保留了煎炸的做法,一直沿用今天,就是我们现在吃到的北京“炸灌肠”!之所以一定要加入“红蛐”我估计是为了模仿“炸鹿尾”的颜色吧!

   尽管长时期改变了“炸灌肠”的成分,但是直到建国以后,北京的东四猪市大街仍有一位满族胖大老妇经营带有肠衣的“灌肠”,整条的红色灌肠下油炸制,捞出后再用刀剁成小块,味道的确比纯淀粉的灌肠要好吃气香!可惜“三年自然灾害”中,胖大老妇因缺少原料无法经营,饥饿而死,这“肠衣灌肠”也随她而去,这大概就是“肠衣灌肠”的最后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许多经营“油炸灌肠”的小店或庙会的摊位上,小贩们打着“老北京”的旗号,把半成品灌肠用刀切得片子又大且薄,等到炸出锅以后,吃在嘴里既干又硬,就像在吃削下的“马掌”!实难下咽!原因是切的片子形状不对!用的油不是汤油,而是“色拉”,淀粉的质量又太差!所以,造成现在的“油炸灌肠”已经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滋味!

   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现在的情况是“胡乱做得有人吃!”。我想,这也是目前许多北京小吃粗制滥造,随意改变原料和做法的最大理由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