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谈天说地人文/历史趣味/幽默休闲 |
分类: 民俗,传统 |
话说乾隆年间,这一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夜晚,京城的百姓都已经齐备年货,回家去欢欢喜喜过新年。京城前门外大街上空寂无人,众多店铺也早已关门上板,停止营业。只有王瑞福开的“王记酒铺”小酒铺仍是点着油灯开门营业。酒铺里没有客人,王瑞福百无聊赖,心想,如果再没有客人来自己也关门过年。正在无聊,忽然,店门一开,从外面进来三位客人!王掌柜一看这三位客人,个个衣帽整洁,仪表超俗,为首的一位气度不凡,面相高贵从容,从衣着表情上看出他们是一主二仆的身份。王掌柜凭着十几年经营酒铺的经验,连忙把三位客人让到楼上雅座,心里想:大年三十夜晚,这位爷不回家安心过年,怎么还在大街上闲逛,哈!反正我是开店迎来八方客,有了客人就进财!于是就把店中的拿手“三鲜烧麦”及好酒“佛手露”和自制的几样凉菜一齐端上桌,亲自为客人把盏斟酒,站在一旁尽心伺候。客人吃过烧麦和几样小菜,三人说说笑笑得意非凡!看得出,这三位对自己的手艺很是满意!
饮罢酒,吃过菜,为首的客人问王掌柜:“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赶忙回答:“回爷!我这酒铺店小势单,还没有名字。”客人又问:“我刚才吃的三鲜蒸包叫什么名字?”掌柜赶忙回答:“回爷!那东西叫做烧麦,是小店的特制!”客人沉思。这时,楼外大街鞭炮齐鸣,家家户户已在除旧迎新!看到此时,这位客人便生出几分感慨,看着窗外说:“过年过年!别人家都关门过年!只你在此还开门营业,看来京都只有你这一处了,那你的店名就叫‘都一处’吧!”,王掌柜嘴里谢过,心里没有在意。更没往心里多想,不多会子便风消云散。
没过几天,王掌柜仍旧带领伙计打理萧条的酒铺。正在午时,忽然,门外喧喧闹闹,冲自己的小店而来!王掌柜抬头一看,只见几个皇宫太监站在小店的门外,手拿拂尘高声喊道:“接旨!”王掌柜还在奇怪,愣愣的看!门外太监又大声喊:“接旨!”王掌柜这才缓过神来,明白这是冲自己而来,浑身哆嗦不知所措!一个小太监进来拉了王掌柜出门,按在地上叩头。这才又听见太监说:“听宣!当今皇上吃了你的三鲜烧麦,龙颜大悦!赐你匾额“都一处”谢万岁!”王掌柜还是有些糊涂,抬眼看来,原来真是送来一块写有“都一处”三个大字的虎头匾,太监和颜对王瑞福说,这块匾是当朝万岁乾隆爷御笔赏赐,三十晚上来你店吃饭的三位客人中,主人打扮的就是当今皇上。王瑞福听罢恍然大悟,诚惶诚恐连忙重新下跪口呼“万岁”朝天叩拜!
太监走后,王掌柜立即将匾挂在店门最显眼的地方。从此,“王记酒铺”便改名叫“都一处”了。
王掌柜重新布置店堂,将万岁爷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围起,当“宝座”一样供起来。并将从大门到楼上的一段皇帝走过的路保护起来,终年不许扫土。日积月累,来往客人带进的泥土越来越多,最后成了一道土埂,王掌柜把它称为“土龙”。
多年以后,这条“土龙”被列为京城的“古迹”。《都门纪略·古迹》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苏州文人张子秋,慕名来到“都一处”,酒饭后写到“都一处土龙接堆柜台,传为财龙”。
“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兴隆,许多人争相来此观看御匾,近年来很多中外宾客用餐后都要在御匾前合影留念,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现在。
后人有藏头诗赞曰:“都城老铺烧麦王,一块黄匾赐辉煌。处地临街多贵客,鲜香味美共来尝。”短短二十八个字,把“都一处”的历史、经营特色、所制烧麦的鲜香味美,都一一道出,最后两句还告诉大家“都一处”临街开店,交通方便,号召大家都来品尝“都一处”的品牌食品——烧麦!
“都一处”的烧麦皮薄馅大,鲜香味美!种类有:猪肉烧卖,地菜烧卖,冻菜烧卖,羊肉烧卖,鸡皮烧卖,野鸡烧卖,金钩烧卖,素芡烧麦,芝麻烧麦,梅花烧麦,莲蓬烧麦,“荤馅烧卖”、“豆沙烧卖”、“油糖烧卖”······品种很多。
现在,前门外大街改造成了“步行街”街道两边的各种店铺修葺一新,古色古香。“都一处”的烧麦名声远传,每天从早到晚,门前络绎不绝,全国各地的游客排队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