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人和事(16)----叫卖大王

(2008-07-17 17:18:15)
标签:

我记录

人文/历史

谈天说地

趣味/幽默

休闲

北京民俗

北京之美

杂谈

爱在

分类: 民俗,传统

老北京的人和事(16)----叫卖大王  老北京的人和事(16)----叫卖大王

         (旧式结婚)                           (臧鸿)

               =====错位的北京民俗=====  

 我该挨骂了!----老北京的人和事(16)----叫卖大王

  想当年,老舍的夫人----著名画家,胡洁青老太太不知在什么地方听了几句臧鸿的“京味叫卖”,已经久违,很是欣慰!高兴之余,不假思索要来笔墨,欣然提笔写下了“京城叫卖大王”几个字送给了臧鸿。这便使臧鸿“火助风势”,迅速摆开了架势,一时间,北京各个宣传媒体便大张旗鼓的,以臧鸿为首来宣传北京过去的“民俗”,但是,各个媒体的编导,主持人都是年轻人,他们本身并不懂过去的事情,在采访时任凭臧鸿信口开河。我想,臧鸿本身文化很低,自小生活在北京的南城,尽管接触了不少民间的东西,可是非常片面单调,在大众媒体上露面不免有很多谬误,所以我以为,臧鸿不应作为北京民俗的代表,只能当做节日庙会上的一个“取笑”节目来博得大家一笑,仅此而已!

  可能是胡洁青老太太当年年事已高,记性有些偏差;也可能只听了臧鸿不多的几句,便以一观十。以至于老太太去世后的多年,“叫卖大王”风起云涌,电视上,报纸上,庙会上,婚礼上。。。。多处可见,出尽风头!使臧鸿成了北京民俗的权威。而且紧接着又出了“叫卖真人”“* *老爷子”“* *老太太”!

  有一次,北京电视台的屏幕上,女主持人采访臧鸿:“旧社会女人头上戴的插花是用什么东西做的?”臧鸿答:“纸做的”!!!我当时那个晕就别提了!“知之而知之,不知而不知”怎么可以在电视上胡说八道!篡改史实,贻误后代!事实上,旧社会甭说有钱人家,即便穷人家的女人过年过节头上戴的花也是和富人家没有区别,不是绢的也是绒的。因为头花不分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死了人的花圈上才可以用纸花。老北京的人和事(16)----叫卖大王

  电视上只要是关于北京民俗的节目,都要请来臧鸿做嘉宾。你看他:头戴瓜皮小帽,中式短打扮,腰系白围裙,打着绑腿,脚穿圆口便鞋,肩膀上斜搭白毛巾,手提小竹篮,丁字步一站,挺直腰杆,大嘴一撇,双眼斜视。。。天哪!这哪里是北京的叫卖小贩?分明是一个胡同里的地痞混混。这也能登大雅之堂!老北京的人和事(16)----叫卖大王

  再有,您只要留心听,不管是卖糖葫芦的,卖水萝卜的,卖菜的,卖花的,卖糖的,卖玩意儿的`````在臧鸿的嘴里全是一个味“哎----!* * * * * * * !”反正,年轻的没听过,听了以后觉得这就是北京的“叫卖”!

  现在,北京的老年北京人不多了,剩下的是不管闲事的。那些民俗专家又是不管不问,谁会去探问真假?前几天,电视上又是请来了“某老爷子”给大家讲解过去北京街边卖“冷饮冷食”的工具----冰盏,冰盏的拿法,敲打方法一概不对!敲打冰盏应该有快慢,轻重,高低,要有节奏,阴阳顿挫才正确!决不是“小和尚打镲”----一个点!

  由臧鸿说开去----我对北京现存的“民俗”总有一些哭笑不得的感觉。

  就拿中式婚礼来说,主要人物都身穿团花锦缎,红,黄,兰,绿,争鲜斗妍!再加上臧鸿的一番礼节司仪,热闹非凡!其实,看看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的装扮就知道中式婚礼除了新娘新郎和一些女宾小孩之外一律都是素衣素帽。更不能穿蓝色的锦缎,要知道,蓝色的锦缎是给去世的死人穿上的“装裹”。

   再看结婚主角的穿戴,新郎整个是一个“陈世美”,那新娘呢?无疑是京剧里的“杨贵妃”。一个是杀妻灭子;一个是马嵬坡自缢。呸!打嘴!多不吉利!老北京的人和事(16)----叫卖大王  

  现在,一提到北京的民俗就是“叫卖”和“吆喝”好像除了这些就没有别的了。有关部门为了承传这些“民俗”或是为了贪图热闹,请臧鸿去庙会表演,或到学校去传授。弄得一些花季少年嘻嘻哈哈穿戴起来,拿起道具,嘴里歪腔歪调,实数不伦不类!

  有的时候还给外国人表演这些“民俗”,那些外国人更是不懂,张着阔嘴,瞪着蓝眼,可是,我看了反而不觉荣耀,只觉后背冷气吹得发麻!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难道,京味文化和民俗只停留在这些歪曲了的叫卖和吆喝上?还有没有别的什么?

  难道,天桥的下九流文化可以概括了博大精深京味文化?不然!

  北京的民俗万象!叫卖和吆喝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就是这一小部也有被一些“半吊子专家”歪曲篡改的危险!老北京历来分成“城南文化”和“内城文化”。城南的劳动人民有他的糟粕和不足;内城的殷实人家更有他的辉煌和礼仪。我觉得,去粗取精,去短扬长,二者相提并论更为切合实际!

  目前,除了提到的民俗,还有一些低级的土话也已经被提升为北京方言,比如:“丫的”“撮一顿”“侃大山”“颠丫子”`````!知道吗!规矩正经的人可从来不这样说话,如果说了就要被长辈打的!不知道那些说相声的名家为什么偏偏把这些鸡零狗碎教给他们的外国徒弟。

   北京的礼节,礼仪,语言,厅堂,布置,穿戴,吃喝,花草,玩物。。。太多太多!说也说不完,想也想不全。那些民俗专家是怕累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说为妙,大热天坐在有空调的屋子里多舒坦!把事情都推给臧鸿之流去做,管他对与错,那些“大王”“真人”得了钱又风光,乐得屁颠屁颠,多省事!

   我走了!回见!老北京的人和事(16)----叫卖大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