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绱 鞋 铺 * * * * *
(此文写于2008.03.28
修改于2011.12.28)
老北京有句口头禅“脚底下没鞋,穷半截”!说的是人们日常穿戴打扮脚下必须配一双适合的好鞋才能衬托出全身的衣着服饰更加靓丽精神,假如全身穿戴时髦阔气可是脚下却穿一双平庸破旧的鞋子,整体看来就显得上下两截不伦不类令人贻笑大方!想想很有道理,这就好有一比:家家都有陶泥花盆单独看一眼很不好看,如果您把破花盆放在花梨紫檀的架子上,破花盆立刻就像价值连城的古董,所以脚上的鞋就是这花梨紫檀的盆架!
我小时候,街上有修旧鞋的摊子,也有“绱鞋”的店铺,当然“绱鞋铺”也管修理旧鞋,但是他们主要的业务还是“绱鞋”。所谓“绱鞋”说白了就是“来料加工”————顾客自己在家里按自己喜好做好鞋面纳好鞋底,然后送到“绱鞋铺”加工完成一双漂亮的布鞋。诚然,过去的“绱鞋铺”是百姓生活中息息相关必不可缺的服务行业。
旧时,除了一些“摩登人物”穿皮鞋高跟鞋,一般人还是穿家里自己做的布鞋。家里女人从十七八岁姑娘时就开始学做布鞋直到出嫁变成白发老妪一辈子都在为全家人制作各式冬夏单棉布鞋,做鞋是女人们炫耀自己勤俭持家和灵巧双手最好的展示。
布鞋一般都是西洋进口黑色纯毛“崇福呢”或“礼服呢”做面料。这种面料色牢坚固,光亮细腻,是做高级服装和鞋面的上好原料。
自己做鞋,工序繁杂,每道工序仔细制作缺一不可。首先要打“袼褙”,家里的旧衣裳和各色旧布头就是打“袼褙”的上好原料,先打半锅稀糨糊,找一块大些的木板子,把布铺在板子上,用手掌沾着糨糊均匀抹在布上,布就贴贴实实粘到木板上,再拿另一块布与刚才的布对缝仍是如此操作,整块木板糊完了一层布再糊一层布,直至糊了四五层,层层浆糊层层布就可以了,糊了布的木板子立在院子里风吹晒干,过两三天干透了顺木板的边缘慢慢揭下来就是一张完整的“袼褙”。
开始做鞋了,女人拿出早已画好的纸样在袼褙上剪出了鞋面粗坯,再把粗坯粘到鞋面面料上顺边剪下,另一面再粘好白色鞋里布,用细细的针线把鞋面鞋里与“袼褙”缝在一起,把边缘修剪整齐,然后用黑色斜纹布条延缝鞋口一双鞋面就做好了。
相比之下做鞋底就比较费时。剪好鞋底型的袼褙两层粘在一起用白布包边糨糊粘牢,这算一个“单元”,七八个这样大小一致的“单元”再全部叠粘在一起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层底”,放在重物下压实,过四五天鞋底就全部干透压平,粘好后的“鞋底”大约1.5公分厚,白白的鞋底整齐规范,但这还不是真正的“鞋底”,还需要用麻绳千针万线紧密納实才能成为一双结实的鞋底。
“纳鞋底”是最需功夫技巧又费时间的工序,坚实的“納鞋底”需要结实的麻绳。女人们去“麻刀铺”买来“麻皮”,耐心用梳头发的“篦子”把麻皮劈成细细的麻筋,再用专门打麻绳的工具————“拨槌”把三四根麻筋续在一起打成单股麻绳,打好单股麻绳再两根拧在一起成为真正能用的麻绳。用这样繁琐辛苦劳作打好的麻绳再一针针纳鞋底。鞋底纳一针挨一针瓷瓷实实板板整整,納好的鞋底再用铁锤砸实就可以和鞋面一同送到“绱鞋铺子”去完成加工布鞋了。
“绱鞋铺”的师傅都是男人,别看男人五大三粗,做起这样精致的活计就需要技巧和力气。
绱鞋分“正绱”和“反绱”,所谓“正绱”就是鞋面弯进去与鞋底联合处整洁不露痕迹,我们现在一般的皮鞋都属于“正绱”;所谓“反绱”就是鞋面平铺与鞋底联合在一起,俗称“飞边儿”,或者冬天的棉鞋鞋面很厚不能翻转就必须反绱。
“绱鞋”的工序更加复杂,用一个木质脚形“鞋楦”先把鞋底翻过去用钉子钉在鞋楦上,再把鞋面打湿鞋里朝外包在鞋楦上用麻绳“收口”,鞋的各处都匀称平实了就开始了真正的“绱鞋”,待一针一线把鞋面与鞋底完全缝合完毕鞋就绱好了。启出钉子,拔出鞋楦,但这时的鞋面鞋底都是反的,这就需要更强大的技术————翻鞋!鞋匠把整只鞋泡到水盆里,待鞋底吃透了水分变得柔软就从鞋跟开始慢慢用力翻转,翻转的同时一定加倍小心不能损坏鞋面任何一部分!整个鞋翻好了,再把鞋面浸湿放进两半截的鞋楦,加进“木楔子”使鞋楦前后紧紧把布鞋“撑”实!这样要经过五六天的时间等布鞋完全干燥了拔出鞋楦就是一只美观像样的布鞋。
为了使布鞋的黑鞋面白鞋底更加精神耐看,还要用一种“白膏子”均匀抹在鞋底边缘,再用钢质“压子”划压白膏子,压过的鞋底边缘就发出了白亮闪耀的光芒!等到顾客前来取鞋,鞋匠从架子上拿下新鞋用刷子刷去浮土,一双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新鞋交到顾客的手里。
费工费时费力,要眼要脑要力!这么复杂繁琐,这么高超技术!可是当年绱一双鞋的加工费也只够买六七斤玉米面!
从前,人们穿家做的布鞋,小孩穿的“老虎”鞋,老人穿“老头乐”鞋,老太太穿黑缎“尖口”鞋,女人穿皮底缎面“绣花”鞋,男人穿圆口“便鞋”,姑娘穿“扣袢”鞋,学生穿“五眼”鞋,卖力气的穿“洒鞋”······这一切都是女人们一针一线劳动所得!都是“绱鞋铺”的鞋匠至高的技术所得!
思想起来中国民间的“布鞋”“绱鞋”真是集合了劳动人民深情厚意与无穷智慧,可是这伟大的智慧却都在短短几十年间随时代大潮逐渐被社会无情的淹没和遗忘!
近年来,有关当局好像嗅出一点味道,觉得就这样轻易抛弃祖宗的根本之法不大恰当,就开始设立什么“保护、申遗”以期表示自己才是“嫡出子孙”,所以老北京布鞋也列入“遗产”当中。
老北京布鞋的代表“内联陞鞋店”就被有关部门授予被保护的民族手工业“文化遗产”堂而皇之的屹立在著名的大栅栏商业街。
“内联陞鞋店”原是以制作清宫皇帝后妃各级官员日常所穿鞋靴而声誉朝野,曾经专门为各个时期高官巨贾及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做过合脚的布鞋,几百年来“内联陞布鞋”做工精致质量上乘早已成为誉满海内外的高级品牌。
可是今天走进了金碧辉煌的内联陞店堂,首先见到玻璃橱窗里特地安排了一位外地姑娘坐在那里煞有介事的表演“纳鞋底”以招揽过往顾客行人,只见姑娘身穿蓝色印花小袄头扎蓝色印花头巾,一看这身打扮就是一位水乡人氏,不想这位南方村姑却在表演老北京纳鞋底就已令人心生疑窦,再看村姑手中的鞋底简直就像塑料泡沫轻飘飘;纳鞋底的麻线纤细微巧细若游丝,这样的质量怎能穿在脚上行走?走进鞋店琳琅满目满眼看到的都是全国各地时髦皮鞋运动鞋旅游鞋,真正手工布鞋可怜巴巴挤在一个角落就像一个被人遗弃的孩子在强忍寂寞!鞋店还设有布鞋现场制作表示自己就是“文化遗产”真正继承者,制鞋的匠人为广大中外顾客展示制作布鞋的一招一式,仔细看看不过是“粗针大麻线,拙娘笨妇眼!”,粗劣的鞋面笨拙而丑陋,傻呆的鞋底参差而不齐,时光倒回几十年如果谁家的媳妇做出如此丑陋的针线活计一定会被婆婆母亲打骂命令拆去重做;假如当年给宫廷皇帝做这样难看的靴鞋恐怕今天“内联陞”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我以为,既然是被保护的“文化遗产”就应当严格遵循历史,严守祖宗技法,把先人的精良技术一丝不苟传承下来,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使“文化遗产”一代代遗传下去。而绝不是名义上的保护遗产,而实际私自省略了精良的原料,精简了必要的工序,如今在各种产品做工上能蒙就蒙,能欺就欺,形式上打着著名老字号的旗帜而实质是在偷天换日偷奸取巧!
现在人们自己不会做鞋,只经过短短几十年时光精致的老北京布鞋不见了,每每听到某某物品被冠以“文化遗产”的时候,再看看挖掘出的“遗产”新产品我不免唏嘘一笑,扪心自问:这还是那个东西吗?名声在物已非,有其名无其实,糊弄后人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