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教育部把国粹京剧搬进了中小学,我的心里就一动!虽然现在搞的是试点,那就是准备将来在全国推广。也正因为是试点,也就有试验不成功而全面取消的可能。
昨天(三月一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记者访问了一些北京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反映不佳!
还真是不谋而合!老师学生的反映和我想的一样,我可不是先知先觉,这样一个明确的现状,简单的道理摆在那里,实行起来可想而知。我可不敢与主管部门做对,愚笨一个!就在下边偷偷的说说我的看法!
现在,除了个别的孩子,包括许多青年,壮年大多都不懂京剧,除了个人的爱好兴趣以外,有一个极重要原因就是接触不到京剧。京剧本身把自己束之高阁,从不肯低下高傲的头!在北京,偌大的城市剧场众多,根本看不到京剧的演出。偶尔从电视上看到京剧也永远是老掉牙的一套,所以说,是京剧自己在堕落京剧!是京剧工作者自己在固步自封!是京剧工作者自己在封闭京剧!是京剧工作者自己在把京剧和人民隔离!不是没人想看京剧,而是根本买不起那高昂的门票!那些大喊特喊要改革京剧的人没有看到是京剧自己永远在走老路!所以,京剧的改革要从京剧的体制上来一个彻底的改造,要逼迫京剧工作者走出自己的大门,说俗话,就是要他们演出!叫他们弘扬!叫他们发展!尽快地和人民多多的接触!这才是京剧的必要的改革之路。不然,那些喊叫京剧改革的人就是累死也不会有丝毫的成效。中国人喜爱京剧是喜欢它的内涵,外国人喜欢京剧是看它的新鲜,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在这种情形之下,突然把京剧搬到中小学的课堂,我理解主管部门的立意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怎么办?
学校里教师自己不懂京剧怎么教育学生?去培养学习?临阵磨枪又能有什么成效?又能有什么深度?浮皮潦草又有什么用?是什么老师来教京剧?目前好像是由音乐教师来做这项工作,要知道音乐和京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掺在一起不就乱套了吗!
再说,京剧是一门相当深奥的艺术,再说一句俗话,京剧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对京剧的爱好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长期的熏陶,感染和侵润出来的。这和戏曲学校的教育又不是一回事,戏曲学校分别有“行当”,学花脸的不学青衣,学老旦的不学丑角。而且是有目的的去系统学习。可是在中小学里大拨哄,全班一齐唱“李铁梅”“包龙图”,十几岁的男孩子也小嗓唱“杜鹃山”,八九岁的小姑娘大声喊“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是声带健康问题,二是嘻嘻哈哈!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怎么办?
还有,昨天在电视上看到女教师在笑!全班学生男男女女也在笑!前面还有拉胡琴的,弹月琴的,打鼓的````!难道每到学习京剧课都要乐队伴奏?那乐手又从何而来?而且都要开支,那学生的学费又要增加几何?
如果说在城市里还有条件教育京剧的话,那么在农村怎么教育?不能不考虑!
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校舍简陋,怎么教京剧?那些学校只有一名教师,即做校长又做杂物,既教语文又教体育,既教音乐又教算数,这老师真成了八面能手,以后再加上教授京剧,累死了孙悟空!哈哈!万能!可以到高等学府去做教授了!
有的地区是“民办教师”,京剧在他们那里怎么进行?这不是难为人吗?
又有一个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区的少年也学习京剧吗?让维吾尔少年去唱京剧?让藏族的牧民少年也去唱京剧?让云南的少数民族少女也去唱京剧?让南方沿海还说不清普通话的少年也去唱京剧?哈哈!若干年后,那京剧就不是京剧国粹了,而变成了不伦不类,五调八腔的大杂烩!到那时,中国就没有了京剧了!
在中小学里教授京剧无非是想弘扬国粹,发扬光大!世代相传!可是,京剧本身却在萎缩,影响越来越小,好有一比:皇帝得了病,大臣不去请医生治病,把皇帝搁在一边任凭发病,却赶快扶植皇子继承皇位,有些不近人情!等日后,皇帝病死了,皇子也当不好皇帝,到那时可就晚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最后的结果是表现初衷的得数!我纯粹是瞎操心!
(请博友参考我08年1月17日的文章“老态龙钟的京剧”和
07年12月27日的文章“自己不要强,别人帮不了忙”)
(后记:至于说京剧和京剧团体本身怎么改革,我不知道!我也不说!这里说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引以为大家品味: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某地,一家,一老妇长年瘫痪,不能下地行走,儿女轮番侍奉,地震时,儿女慌手忙脚全都跑出避震,定神之后才想起屋内还有卧床老娘,赶块回屋搬母,却不见母亲!又回院中,却见老母在一旁树下站立,问之,才晓得是见儿女不管,自己害怕压死才独自迈步跑出!呜呼!哈哈!就是这个道理!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