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说民俗 ---- 做买卖的工具 *****
那些民俗专家学者们不知每天都在做干些什么,眼睁睁看着媒体上一些人士在节目里仅靠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认知去给大家说道老北京民俗,而民俗专家学者们面对不懂装懂的人在媒体上信口开河也不去纠正视听,简直误人子弟!
四十多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人,道听途说的东西竟敢上电视去说古!就如同某某人说三国刘备在洞房花烛夜和他媳妇孙尚香说了些淫词秽语一样天方夜谭!
我,六十有七,祖居北京,早年的事没经过不敢胡说,今天就说说旧社会走街串巷“收购”行业者手里拿的,身上挎的劳动工具各项。
过去光是收购一行由于所收购的东西高低贵贱不同,收购的方式也不同:
一种,是贫苦中年妇女的差事,穿着蓝布短袄,脑后梳一个大大的髻,后背一个缩口大肚荆条大筐,就像现在学生的双肩背书包一样,弯着腰慢慢一步一步往前走,一边嘴里象唱歌一样大声悠扬的吆喝:“有----破烂儿----我买!有----旧衣裳----我买!”声音之大足可以穿透每一家的房门,就像花腔女高音。大家都管她们叫做“收破烂儿的”。她们收购的只是居家生活中的废弃不能用的东西,如破鞋,烂袜子,废纸,破衣服···!买方狠狠地压低价格,卖方尽量的抬高价格,吵吵嚷嚷划来算去,成交的金额也就几分钱,有时收购不用付钱,而是用一两盒洋火(火柴)换取破烂儿,所以大家也管她们叫做“换洋取灯的”。
一种,比“换洋取灯的”高级一些,是中老年男人的差事。同样收购行业,他们肩挑一副担子,扁担的两头各有一只荆条大筐,他们叫卖工具是一只比核桃大一些又黑又亮的双面硬木小皮鼓,一只手把小鼓卡在虎口挎在扁担上,另一只手拿一根约一尺长的藤条鼓键(鼓槌)边走边打,声音清脆响亮足可穿透耳膜,人们叫他们“打鼓儿的!”。两只大筐里什么都装,不光是废品,还收购家具,瓷器,钟表和各种物件。成交的价格当然高一些,这些人精通生意慧眼识货,很有可能一只稀有的明代瓷瓶也被他们说得一钱不值,卖家不懂文物往往被忽悠得不知所措,最后只能换得几个烧饼钱!
一种,更高级一些,他们身穿蓝布长袍头戴礼帽脚穿千层底布鞋,有的还戴着茶色眼镜,打扮得干干净净,腋下夹着一个蓝布小包袱,手上同样拿着小鼓边走边敲,人们也叫“打鼓儿的!”,这些人一般都和委托商行,古董商,甚至洋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些过去的大户人家逐渐衰败以后生活渐渐无着只好变卖家当,又羞于别人知道自己的拮据底细,就悄悄地把“打鼓儿的”叫到家里来看货。卖的东西多是一些珠宝首饰,细软服装,古董玩物,书画挂件,硬木家具,由于卖家也稍微懂一些货色,“打鼓儿的”不敢胡说按质论价,但还是尽量压低价钱。有时“打鼓儿的”真的能从所购的货物里淘出惊人的上等好货或名贵古董。
上边说的三种收购人员都在五十年代逐渐消失,大部分被政府收编到了废品公司,委托商行,或者其他商业工作。
时代的变迁不能忘掉过去,现在的人也不能篡改历史!民俗也一样,如果不懂装懂不是说是,信口胡言不是误人子弟是什么?
由此还想到了一些影视剧里的民俗谬误,电视剧“大宅门”里有一场戏演的是“七爷”一家围住大圆桌吃老北京“炸酱面”,桌上摆满了“面码”,中间一个大瓷盆盛着煮好的面条,每个人站起身到大盆里捞出面条到小碗里吃。这就忒不对了!那导演口口声声说自己也是北京人,怎么连北京人吃炸酱面都不会?别说大户人家,就是北京的贫民百姓吃炸酱面也是吃一碗煮一碗,哪有煮好一盆放在桌中间的道理!
说了半天,我也是没事多嘴!对与不对关我什么事?人家民俗专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那些“大王”“真人”······到处招摇!我算得什么?无事瞎操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