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训练题精选
(2009-07-02 14:12:46)
标签:
宋词词人词牌下片李清照双溪杂谈 |
分类: 教学文章 |
宋词鉴赏训练题精选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三苏父子、曾巩、
(2)上片描绘的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经“逐”、“拍”等的点化,顿使形象呼之欲出。请分析“逐”、“拍”的艺术效果。(3)
(3)有人说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3分)
1.答案(1)王安石
(2)“逐”刻画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热衷之情。“拍”刻画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
(3)词的下片虽有及时行了之意,但词人一生怀忧时之情与愤时之意,实在是借酒浇愁,在沉醉中吐胸中郁闷,而获得精神的片刻快慰。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 溪
沙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2、参考答案:
(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得分关键:“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该点2分。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该点2分)
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开创的。(2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2分)
3.答案(1)豪放、苏轼(2分)(2)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作者的欢乐情绪。(4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
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
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
4.(8分)答案:
①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②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③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凌波二句:指和美人离别。“凌波”指美人步履轻盈,“芳尘”指美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这里借指美人。锦瑟年华: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本词以“梅子黄时雨”之句来描写“闲愁”历来为诗家所称赏,作者由此而获“贺梅子”之称。这样的写法妙在哪里?请以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
5、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用三种景物来比喻闲愁,极言闲愁之多。当时正是黄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1)“采桑子”是本词的
(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本词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绪?(2分)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的特点。(4分)
6.古诗词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
(1)词牌
(2)表现了思妇对夫君既不满又期盼、既渴望又无奈的复杂心绪。(“既不满又期盼”1分,“既渴望又无奈”1分)
(3)一个喻体,却从相反的角度设喻。(2分)上片,月作为喻体,是正面形象,反衬夫君的薄情;下片,月作为喻体,是反面形象,同样衬托出夫君的薄情。(2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1)苏轼,字子瞻,号
7. (8分)
(1)东坡居士
(2)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则可。(3分)
示例:
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3)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析“吹皱一池春水”中“皱”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2)诗评家认为,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请从这一角度做简要分析。(4分)
8.(1)“皱”字写出了春风吹拂水面,荡起波纹的样子。(1分)用“皱”字把景物写活了,化静景为动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捣练子令①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3)自古以来,砧上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诗人创作的诗料。例如李白在《子夜吴歌》的第三首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本词和此诗所写的角度不一样。李诗是从捣衣人的角度出发的,而本词是从
9.(9分)
(4)李煜写词也是有雕琢的。只是洗尽铅华,摆脱了尘俗的浓妆艳抹,使人不觉得其雕饰的痕迹而已。这首词无论结构、布局、遣辞、造句,作者都经过了严密的构思和细致的安排,而读者在读词时却仿佛只是在自然流露。一个作家能于朴实无华之中体现匠心,才是真正的白描高手。(或具体就某一点展开分析也可以。如果是完全赞成“不假雕琢,纯用白描”的观点,得分不能超过1分)(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⑴从词的格式看,“武陵春”是这首词的
⑵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3分)
⑶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3分)
10【古诗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
⑵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1 分)(意思相近即可)
如果只答“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只得1分)
⑶三个词人都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可见李清照更胜一筹。(3分)(本题为开放性题,能自圆其说,意思相近即可)
1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月 上 瓜 州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 张揖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月上瓜州”是这首词的
(2)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一句中词人生“愁”的具体原因。(3分)
(3)词的下阕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3分)
11.(1)词牌。(1分)
(2)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3分)(意思对即可。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结合词的上阕”的要求。第一点要扣住“塞草连天”的秋景来答,第二点要扣住“何处是神州”的感喟来答,第三点要扣住“又见新秋”的“又”字来答。本题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1分。)
(3)①有心报国却又壮志难酬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以上两点各为一个得分点,答对第一点得2分,答对第二点得1分。第一点应扣住下阕“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来答。第二点应扣住“惟有”两字来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1分。)
12.阅读下列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菩萨蛮
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①造口:地名,在江西万安。②郁孤台:在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愁予:使我发愁。
①本词作者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
②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1175-1176),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刑。其中的“青山遮不住.毕 竟东流去”是人们称道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境。(5分)
12.①豪放派
1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
更漏子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衿枕寒。
(1)根据你的判断,这首词属于
(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2分)
答: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
13 ( 8 分)
(1)答:婉约(派)、温庭筠(或柳永或李清照)(本词作者是温庭筠)(2分)
(2)答:是一个容貌不整、整夜难眠、孤寂冷清、心有牵挂的思妇形象。(2分)
(3)答: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2分)
抒情特点: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2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台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根据题材分类,这首诗是
(2)“六朝如梦鸟空啼”中的“空”字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中妙处。
(3)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14.(7分)(1)怀古(1分)/(2)(3分)“空”在诗中指“徒然、白白地”。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只有鸟儿依旧在那里徒然呜叫。着一“空”字,很好地传达出诗人昔盛今衰的伤感。
(3)(3分)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欧阳修字永叔,号
(2)后人在评价欧阳修这首词时认为,本词在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的揭示上极具特色,“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请问诗人在词中着力渲染了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逐层渲染这份感情的?(6分)
答:
(2)①诗人在词中着力渲染了妻子对夫君思念的愁苦之情(2分)
1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清平乐
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嫦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注:刘克庄(1187—1269),宇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___________同属______________流派。(3分)
(2)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试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16.(9分)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
(2)这首词是用幻想(或:想象)的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