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土楼行记(下)
标签:
南靖土楼日常生活石桥村田螺坑旅游 |
分类: 人·车·路 |
——土楼人家的日常生活
文∕图
早晨是从鸟鸣声中醒来的。窗外枝头上不知名的鸟儿啁啾叫个不停,天色灰暗,山里的早晨,清冷而寂静。我推开房门,远处的山伟岸挺拔,山脊线轮廓分明,东方微白,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时间刚刚6点,我们赶早要从河坑土楼群往田螺坑土楼群,去看著名的“四菜一汤”土楼。
从河坑到书洋镇上坂寮村的公路上,只有我们一辆车在行驶。路过塔下村,白天游客云集的有“土楼周庄”之美称的塔下村,此时静静地沉睡在晨梦中,只有溪水在静静的流淌着。车子在蜿蜒的山道上疾驰,我摇下车窗,让清新的山风吹拂,再没有比驱车在清晨的山道上更惬意的事了。
车子在南靖与永定交界的山间公路行驶,道路曲折多弯,路况复杂,好在路上没有其它车辆,可以放心踩油门。白天需要半小时以上的车程,我们不到二十分钟就到达了。顺着盘山公路驶上高处的观景台,我们伫立在寒风中,向下面的远处俯瞰。只见山谷的梯田间,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五座土楼:一座方形土楼,四座圆形土楼。方楼居中,圆楼排列在四周,宛如一朵巨型的梅花开放在大地上。方楼与圆楼如此巧妙地建造在高低起伏的山谷之间,如此巨大的艺术造型静静地镌刻在闽南的版图上,这就是著名的田螺坑土楼群,民间俗称“四菜一汤”,中间的方楼如同一个汤盆,而四周的圆楼如同四个菜盆,奇妙的组合如同众星拱月,令人叹为观止。难怪外国人从高空发现这一奇特景观以为是飞碟降临呢。田螺坑土楼群已经成为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成为福建土楼亮丽的“名片”。
http://s3/bmiddle/5003e1d6gc1a78aea0712&690
沿着山路下坡到村口,路旁有几位衣着时尚的美女帅哥,他们是昨天住在村里的游客,一大早就到村外,山区的风景深深吸引了他们。通往村里的道路很窄,仅容一车通过,我紧握方向盘,10年驾龄的我心中不免忐忑。曲曲折折拐进村里,一块很小的空地停着四辆过夜的广东牌照的轿车,早起的村民已经摆摊卖猪肉和蔬菜。
我们先进入位于中心的步云楼,步云楼是方形土楼,系黄氏第12世黄启麟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所建,1936年被匪烧毁,1953年由黄氏族人在原址重建。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393平方米,建筑面积1393平方米,楼高3层,每层26间,土木结构,内通廊式。现住15户,70人。楼内有商铺和客房旅馆。
步云楼东南侧的圆形土楼是瑞云楼,由黄氏族人于1936年出资建造,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063平方米,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高3层(11.2米),每层26间,现住17户,69人。
东侧的和昌楼,原为方楼,20世纪30年代毁于战乱,1953年在原址改建为圆楼,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268平方米,建筑面积1658平方米,高3层,每层22间,现住11户,54人。
西侧的振昌楼,建于1930年,坐东北朝南,占地976平方米,建筑面积1232平方米,高3层,每层26间,为内通廊式圆形土楼,内堂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体现了“富不露财”的风水文化。现住11户,52人。
西南侧的文昌楼,为椭圆形土楼,由黄氏族人建于1966年,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288平方米,建筑面积2210平方米,高3层,每层32间,内通廊式,土木结构,是五座土楼中建造年代最晚的土楼。
这五座土楼以步云楼为中心,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地建造在湖岽半山坡上,犹如天外来客凌空而降,成为土楼中的奇观。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诗中这样赞美:
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
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
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斧发花。
似此楼型世罕有,环球建苑出奇葩。
著名的福建土楼专家、建筑学家黄汉民先生在专著《福建土楼》一书中盛赞田螺坑土楼群为:“福建土楼组群的旷世杰作”。
村里道路窄小逼仄,为了出村子,我费尽周折,前是土崖,后是绝壁,旁有车辆,倒车倒出了一身冷汗,看来进村前还是要把车停在村口的停车场为好。
转眼就8点钟了,我们要按约定赶往石桥村,开始考察土楼人家一天的生活。
车子在书(洋)梅(林)公路上行驶,只20分钟就到了书洋镇石桥村。跨过一座大桥,拐进一条上坡的小道,石桥村进入我们的视野。
四周高山挺立,山坡上矗立着一座体量庞大的圆形土楼,旁边依次建着几座方形土楼,一条小溪从山谷流出,溪上架着一座石板桥,溪中间是几块巨大的石头,溪边布满鹅卵石,溪对岸的香蕉林掩映着几座土楼,冬天的蕉叶枯黄干涩,衬出几许沧桑。溪的下游是一排如琴键般排列的过溪石墩,溪水潺潺流过如轻轻倾诉的琴声。好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山村!
那座圆形土楼上挂着牌匾:顺裕楼。两旁的对联是:“顺时纳祜;裕后光前。”横披是:“三多九如”。门前的石凳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背靠土楼边晒太阳边睡着了。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顺裕楼。
走进土楼,只见土楼的面积大得吓人,我们在一层的一个房间里找到了这座土楼的户长张天祥。他今年68岁,须发灰白,脸上皱纹深刻,一副饱经风霜的模样。他邀我们共进早餐。早餐是自家大米煮的稀饭,饭很白很稠,菜是萝卜干、青菜、炒花生和鱼干。
张天祥现在是这座土楼的户长,他说,每座土楼都有一个户长,负责管理与协调楼内的日常事务。他两个儿子都在漳州工作,一个女儿嫁到南靖县城,现在只有他和老伴简淑金、母亲三人住在土楼,门口晒太阳的老太太就是他的母亲,今年已经88岁了。这座土楼共有360个房间,每天住一间也要住上一年呢。现在住30多户人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平时冷冷清清,只有过春节时热闹些。
接着,张天祥领着我们在土楼里走走,庞大的土楼显得有些冷寂和荒芜,杂草丛生,一群鸡在草丛里出没。据当地文史资料介绍,顺裕楼建于1933年,直径74.1米,高4层16米,每层70多个房间,可容居民600多人,是南靖县最大的圆楼。建造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后因财力不足而停顿,是一座没有完工的土楼。
张天祥介绍说,这个村子都姓张,与河坑村是同一个祖宗,是从广东大埔迁过来的,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在石桥村,老二在曲江,老三回广东大埔。说着拿出一本族谱给我们看。原来石桥张氏祖先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从广东大埔县的田心乡迁徙来的,经过500多年的繁衍,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宗族。
我问门口的对联,张天祥拿出一张打印的文字,上面介绍:上联,“顺时纳祜”,指顺时、顺心、顺意,时时顺利,事事顺景,繁衍生息,吉祥得福,代代安居乐业;下联,“裕后光前”,指发家致富,富裕之后,瞻前顾后,克勤克俭,后人胜前人,前程似锦。横披,“三多九如”,三多指:多财、多贵、多人丁。九如指: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我们看过的土楼,门上的对联大多是励志或警示后人之意,看来这儿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萧春雷问张天祥:今天一天有什么安排?张天祥说:现在冬天是农闲季节,上午准备上山挖冬笋,顺路到自家的茶园松松土,下午喂喂猪浇浇菜。每天大抵这样,农村人闲不住。老伴在家做做家务,做饭,酿酒等等。
那我们就跟你一起去看看。萧春雷说。
好啊!张天祥一边准备工具一边回答。他带了一把锄头,一把柴刀和一个编织袋,领着我们到村子对面的山上挖冬笋。
我们走了半个小时,跨过一条小溪,来到山上。山有些高,整座山长满毛竹,密密麻麻的,路有些难走。我走得气喘吁吁的。张天祥顺着毛竹的根部找冬笋,冬笋一般藏在毛竹的根部深处,有些难找。有经验的村民一天可以挖到几十斤,没有经验的一天下来挖不到几个。现在收购价每斤3.5元左右,一天有时可以收入近百元。村里最厉害的是一个独臂的,很会找,每天都不会落空。张天祥边挖边说。
快到中午,张天祥挖了20多斤冬笋,这片山被人挖遍了,很难找。
下山时路过他家的茶园,他给茶树松松土,他家有二亩茶园,一年下来可以为家庭增添些收入,一家基本达到小康水准。有时还可以在经济上帮帮子女。
回到家里,老伴简淑金已经准备好午饭,午餐是干饭,菜有菠菜、豆腐、鱼干等,还有一盆番鸭汤。简大婶的厨艺不错,饭菜可口,我们吃得非常香。
http://s12/bmiddle/5003e1d6gc1a77c82148b&690
下午,我们跟着张天祥去猪圈喂猪,还到他家的菜地看看。他带着我们到祖祠东山祠追远堂,这是他们张氏家族的总祠,建于明崇祯十年,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已有300多年历史。这里记录了张氏家族几百年的变迁史,记录了一代代张氏传人的荣耀与沧桑。
天色将晚,我们告别张天祥,告别石桥村。车子朝着梅林镇方向驶去,我们要去著名的云水谣,去与当地著名作家何葆国见面,他与朋友在云水谣经营土楼会所。他是最早介绍土楼的作家,南靖土楼如今名闻天下,何葆国立了首功,他创作和撰写了大量专著,成为福建土楼专家。
山路弯弯,我们的先人们在几百年前就跋涉在闽南这块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座土楼,成为今天永恒的风景和丰厚的遗产,我们似乎听到我们祖先的脚步声正从远方传来……
(说明:本文曾参考著名土楼专家黄汉民先生《福建土楼》、何葆国《永远的家园》、萧春雷有关土楼的著述,在此一并致谢!)
http://s7/bmiddle/5003e1d6gc1a79d7ef846&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