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锦赛男篮暴露4大顽疾,未来路在何方?

(2009-08-17 08:02:55)
标签:

篮球

体育

分类: 老宋评球
文/老宋
亚锦赛以中国队的大败而结束,这一次的失利让人们心中感到憋屈,男篮的失败并不完全是因为技不如人,至少18分的分差并不是两队实力的真实反映。球场上的小伙子从一开场就表现的不兴奋,行动缓慢求胜欲望不强,全队上下没有一个人积极的拼抢,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以这样的方式谢幕很难让关心中国篮球的球迷满意。其实男篮的问题从小组赛就有所表现,进入复赛面对黎巴嫩时很多问题就已经浮出水面,只是胜利掩盖了一切。纵观男篮的8场比赛,中国队有4大顽疾急需解决:
1.篮板保护不力
这个问题在姚明参赛时表现的并不明显,可是随着大姚伤病的增多,中国队在未来的大赛中不得不时常面对无姚的局面,特别是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之后。亚洲的球队从总体实力上来讲并不突出,球员的身体素质也没有欧洲、美洲那么凶悍,按理说男篮的篮板球不应该是个问题,可是在男篮取胜的7场比赛中中国队前场篮板比对手平均少抢3.7个。昨天与伊朗的比赛更是输了14个前场篮板。
篮板球的保护和拼抢靠的不是所谓的技术,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从比赛中我们看到中国队的选手都是在等篮板,而没有人去积极的拼抢。曾经在中国打球的罗格格里格尔就说过中国的队员篮板的拼抢意识不足,作为一个3号位球员他能平均抢到2位数的篮板,其中很多都是毫不费力捡到的。能让别人如此轻易的拿到球,中国队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在日后的比赛中积极拼抢篮板。
2.外线球员害怕逼抢
这是中国队的一个老毛病了,不管有没有姚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奥运会中中国队在与强队的比赛中开局总是不落下风,可是当对方加强防守,采用极具侵略性的防守时,中国队的麻烦就来了。从亚锦赛来看,不论是面对黎巴嫩还是伊朗中国队的失误都很多,特别是当对方开始积极逼抢时更是如此。不能及时将球传出而被逼入死角,大量的横传球、发界外球的失误等频繁出现。要不是昨晚伊朗罚球糟糕,与中国队的分差会更大。
3.无谓的犯规太多,或者说没有良好的习惯。
中国球员在比赛中总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前场失误之后习惯性的搂一把,最典型的就是与黎巴嫩的半决赛中阿联的第4次犯规,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比赛中也有出现,比如昨天的比赛中频频出现的抢篮板犯规。除此之外后卫的粘球,没有退守意识等也是很要命的错误。中国队这几场比赛都面临着犯规的问题,与约旦的比赛两名球员被罚出场,与黎巴嫩的比赛阿联过早陷入犯规的困扰中。这些犯规中就不乏一些无谓的犯规,特别是在前场的一些错误更是可以避免。
4.外线的突破能力太差
早在北京奥运会开始前姚明就曾坦言中国队目前缺少一个突破型的球员,大部分以投手居多。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不论是大鹏、朱芳雨还是孙悦都是以外线的投篮为主,男篮的小伙子中确实缺少突破的尖兵。缺少突破对于对方的杀伤就会减少,对方的防线就会向外扩,这样给外线投篮的机会就更少了。在中国目前的球员中陈江华的突破还算不错,尽管他有粘球的毛病,可是作为奇兵他还是不错的选择,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被带到天津。
中国队在比赛中所暴露这些的问题究竟谁应该为此来买单呢?除了教练员的责任外,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三方面下手。第一就是要对联赛的规定作出调整,上赛季中国的联赛取消了对于外援使用的限制,导致各支俱乐部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引援的工作上,反而忽略了对于年轻球员的培养。各支俱乐部除了广东,没有一支球队在后备力量上的培养令人满意。同时外援的过多使用势必会减少本土球员的发挥,不利于中国本土球员的成长。第二就是要多与欧洲的强队进行交流,总是在CBA的环境下比赛,中国的球员不论是应变还是危机感都不足,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联赛水平并不是很高,球员们在联赛中不需要积极的拼抢,不需要那么快的作出动作就可以取得胜利,因而在这种没有交流和提高的联赛中很难有提高,必须增多这种锻炼的机会让中国的年轻一代尽快成长。第三就是中国队队员不要忽略身体的训练,中国的球员基本功还算不错,可是身体对抗总是不如别人,这也导致了中国队面对对方逼抢的无助。据了解中国国家队的队员很少像NBA的球员在平时那么注重身体的训练,这种错误的观点让中国队难有质的提高,看看姚明和在美国加练的阿联,中国的球员只要坚持合理科学的训练身体对抗不是提不上去,只是很少有人真正愿意去下功夫。
问题已经产生,中国男篮就要积极的去面对,就算要怕付出昂贵的学费,对于男篮的未来也是值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