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篮球梦(一)尘封的记录

(2008-08-07 14:06:15)
标签:

体育

篮球

奥运

奥运会

中国男篮

老宋

分类: 老宋评球

                                     文/老宋

一、称雄于亚洲

1974年,中国男篮第一次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就摘得了铜牌,此后的32年里,中国男篮共5次获得亚运会金牌。而中国在亚洲男篮锦标赛的表现则更加突出,从1975年到2005年这20年间,共为中国队拿到14次冠军,在亚洲中国可以说是一览众山小。

二、让世界认识中国

1994年外线阵容为主的中国男篮在世锦赛上得到了世界第八。从1994到1996,中国篮球的外线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队拥有了当时众多的优秀锋线球员,胡卫东、孙军、刘玉栋、吴庆龙,这些人不仅拥有出色的投篮技术,对于战术的理解也很到位,并且在关键时刻绝不手软,是一群既有技术又有头脑的球员。虽然在对抗上可能会吃亏,但他们利用出色的技术弥补了先天的不足。在二中锋位置上,中国队有号称亚洲最好的二中锋的巩晓彬和脚步灵活的吴乃群,两种不同风格的人搭配,使中国队的打法既实用又灵活。巩晓彬的扛打和吴乃群的中投令对手顾此失彼。这支以外线为主的成绩拿到了中国迄今为止的最好成绩。

到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男篮依靠的依旧是两年前的那套阵容,唯一不同的是球队多了一个王治郅。当时中国队的外线活力依旧犀利,再加上王治郅在内线也开始发挥作用,中国队内外线结合的战术愈加成熟,最终再次拿到了第八名——这一奥运会最好成绩。本届比赛的亮点可以说是王治郅,球队虽然还是依靠这外线的火力,但是战术打法是围绕着王治郅展开的。在于美国队的比赛中,王治郅成功封盖了梦三队大卫罗宾逊的投篮,这在中国男篮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这大大鼓舞了中国队的士气,虽然最后输掉了比赛,但王治郅的表现足以让中国观众感到兴奋。王治郅场均拿到11.1分和5.6个篮板,他的惊艳表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从此人们开始关注这个黄皮肤的瘦高个以后的比赛,也为他以后进入NBA埋下了伏笔。

三、遭遇瓶颈

在1996年以后,随着中国的黄金一代的相继退役和老化。中国的锋位先进入了低谷。不过来自上海的天之娇子姚明的成长让国人再次看到了希望。2000年姚明随球队参加了悉尼奥运会,虽然中国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姚明的表现震惊了世界。他在与美国队的比赛中,先后封盖了佩顿和卡特,让人们见识了什么是中国高度。随着自己的成长,姚明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发现CBA的赛场对于姚明来说太小了,于是他参加了03年的选秀,并且成为了NBA首位外籍状元秀。他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提升了中国篮球的知名度。随着自己的数据在NBA的不断飙升,他已经坐稳了中国国家男篮的主力,中国队已经发展到离不开姚明的地步,这也反映了中国其他位置的弱化。

由于姚明的强势,中国队的整体战略从外线转移到了内线。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内有姚明,外有李楠,两个人的出色发挥让中国队再次打到了八强,同时也止步于八强。在与塞黑的背水一战中,姚明砍下27分13个篮板,成为中国队创造神奇的组大功臣。然而从那以后,八强成了中国队无法突破的瓶颈。外线的疲软成了中国队前进中的最大障碍。2005年亚锦赛,中国队几乎是凭借着姚明一个人的威力拿到冠军,中国的外线并没有遇到真正的考验。2006年的世界赛中中国队依然没有突破自己的极限,外线的实力跌到了自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不要再提王仕鹏的绝杀,那样的事终归是可与而不可求。中国队拥有世界级的内线,但是外线却没有什么进步。脚步移动慢、怕包夹、投篮命中率低、在困难时刻缺乏信心、突破能力不足,现在中国男篮的外线和1996年的那帮人有着天壤之别。外线曾经是中国队克敌制胜的法宝,现在却成了中国队的大软肋。八强,这一新老篮球人无法突破的记录还要持续多久。已经14年了,中国队始终都不能超越,他已经渐渐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

四、期待奇迹

2008年,中国将在自己的本土作战,但偏偏姚明受伤了。虽然在最后时刻赶上了钻石杯,却迟迟无法回到自己的最佳状态。更加倒霉的是,中国队所在的B组,强手如云,让中国队超越八强的目标变得似乎有些不太可能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虽然中国男篮经历了种种,虽然现在外线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只要敢拼还是有希望小组出现的。毕竟这样的事中国队也干过,塞黑、斯洛文尼亚都是这样被击败的。何况有主场球迷的加油声,昨天中国女足还战胜了实力在自己之上的瑞典队,所以中国队还是有希望的。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会支持男篮,也祝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突破那尘封的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