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001sQGbozy6LpAR9bJ55f&690
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有你;你虽然生存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
世上有坐轿的,有抬轿的,有坐席的主人和宾客,有端茶上菜的侍仆。……天之生材也不齐,怎能一律均等。
人生短促,浪尖儿上的一刹那,也可作一生成就的标志,足以自豪。
有人是有志不伸,自己强不过命运。譬如庸庸碌碌之辈,偏要做“人上人”,这可怎么办呢?常言道:“烦恼皆因强出头。”猴子爬得愈高,尾部又秃又红的丑相就愈加显露。……好些略具才能的人,一辈子挣扎着求在人上,虚耗了毕生精力,一事无成,真是何苦来呢。
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们不妨再加上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颗糍糍实实的包心好白菜。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的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深刻的教益,更奇妙的娱乐。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格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要练成刀枪不入、水火不伤的功夫,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这份功夫,偏偏有缘看到世态的人情真相,就难保不气破了肺,刺伤了心,哪还有闲情逸致把它当好戏看呢。……获得人间智慧必须身经目击吗?身经目击就必定获得智慧吗?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
http://s1/mw690/001sQGbozy6LpBsGFu880&690 以上引自杨绛《将饮茶》一书的后记。作者把这一部分题作:《隐身衣》(废话,代后记)。我引时,把“隐身衣”这部分略掉。为的是更集中地读到作者关于人情世故的哲理性的慨叹。
《将饮茶》,书名奇特。我猜是与李白《将进酒》相谐。“饮茶”,饮的是“孟婆茶”。孟婆,是传说人死后转生投胎前,十八层地狱最后一道关卡,“孟婆店”里专司让投生者饮一种迷魂茶的老太太,饮茶之后再转来阳间,便忘却了阴曹地府的一切见闻。重新来到人间,不再记得前世的恩恩怨怨,一切重新打鼓开张,忘却烦恼,便是初生牛犊,虎虎有生息地投入人生。卸下包袱,眼前便是希望。
杨绛希望将今世的一切恩恩怨怨都忘得干净,她怎能忘得了。《将饮茶》之后,她又写了《洗澡》。在此前还写过《干校六记》,用平和的笔调,叙述了她和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都是恩恩怨怨,没有声色俱厉。世间的情理就是这样,被夺走身外之物,可以复得,可以忘却;伤害了内心,是任何时候也不能弥补的。
“文革”给杨绛、钱钟书夫妇不仅是人格的侮辱和刺伤,还夺去了她们的女婿。关于这,她用笔也是那么简洁,不多落墨。然而亲人之殁,是人间最大伤痛,岂能轻易排遣?巴金为妻子萧姗之死写了那么多东西,念念不忘。杨、钱夫妇纵然不这样,却也不会说说便了。
杨、钱思考的更深。她想到的是人生全部,而全部又包含在名和利两大范围之内。对知识分子(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观念),名尤其重于利。
在社会上有名望,知名度高,是知识分子最大的追求。怎样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持不同态度。一种是钻营,靠趋炎附势,攀附高枝,车前马后,现出种种丑态;再一种是凭藉自己的学识、成就,引来识家。只是许多知识分子生活在世俗社会,难得“引来”识家,象刘备三顾诸葛茅庐,文王访贤求诸姜尚。没有“明主”,珍珠便埋在土里,也许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而又不肯顽强地表现自己,缺少当今潮流的那种轰轰烈烈的自我辉煌意识,于是便成了悲剧。
默默无闻,身处卑微,人家视而不见,就成了定势。在社会生活并不平静,政治风云飘忽,人间重名位、权势的情况下,生活处境一定不会美妙,说不定有天外横祸飞来而得不到保护。本来不斤斤计较名位的知识分子,也就难免慨叹“卑微”,并由此而洞澈人生的艰难了。
杨绛先生是我尊敬的文学家,我不愿意妄测她内心有一股酸葡萄滋味,我宁可说我是错误的分析。无论如何,她不肯蹈某些人的旧辙,违背良心,为争取名甲天下,勾心斗角,工于心计,施以种种手段,达到目的。她宁可内心痛苦,流于笔端,最终是莫可奈何的自我顿悟。虽然痛苦,其实不失高尚。何况,历史对这一类知识分子的人品,总会给以肯定!
1991年7月6日雨中
加载中,请稍候......